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与思想家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与思想家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秦国实施的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商鞅的生平、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全面介绍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纪念建筑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议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
生平
早年生活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便没有放在心上。
影响
法家思想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商鞅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登场, 前期经历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差别不大。在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中,秦孝公以商鞅为主将、公子少官为副将带兵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在吴城(今山西永济西)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