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guoxuez.cn/fujia/5405.html

佛教的因果观念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缘起理论到后来的因果报应思想,这一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将探讨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线索。

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

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的过程中提出的。

在佛教形成之前,印度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观念。婆罗门教思想家认为,万有的本质是梵,一切事物以梵为根本因,梵作为根本因是唯一的实在,世间万有作为果来自于梵,或只是梵的各种表现。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梵的观念,它认为,不存在一种作为事物根本因的东西,事物是缘起的,认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这就是所谓缘起的观念。

作为缘起观的基本表现形态,佛教提出了因缘的观念和十二因缘的理论。所谓"因缘"一般被区分为"因"与"缘"。"因"一般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缘"一般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佛教认为事物是由因缘所产生的。作为果的事物通常要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在原始佛教时期,"因"与"缘"的区分并不明显,通常并用,指事物产生的各种条件或原因。

十二因缘的理论把人生现象或人生过程分析成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佛教的缘起或十二因缘的理论否定了婆罗门教关于世间事物来自于一个根本因或最高实在的观念,否定了婆罗门教关于有常恒不变的"我"的观念,把人或人生现象看成是由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状态或过程,说明人由于无明而去追求世俗世界,产生痛苦,只有破除无明,脱离这种因果系列,才能摆脱痛苦。

从十二因缘的理论,佛教又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十二因缘中,无明和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的果,受、取、有为现在的因,生、老死为未来的果。这种理论直接与轮回转世或因果报应的观念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哲学的宗教特性。但三世两重因果理论的提出时间不是在原始佛教时期,而是在后来出现的一些小乘佛教的学说中。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在印度,因果报应的思想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最初也不是由佛教提出来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印度宗教通常都具有的观念。它最初来自奥义书中的一些论述,是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

如《广林奥义书》中说:"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歌者奥义书》中说:"此世行善者将得善生,或生为婆罗门,或生为刹帝利,或生为吠舍。而此世行恶者将得恶生,或生为狗,或生为猪, 或生为贱民。"

佛教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婆罗门教的观念对立,但在张"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方面与婆罗门教是一致的。如《中阿含经》卷第三中说:"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 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后来的小乘佛教的论藏中也多次提及佛经中说的因果报应思想,如《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四中说:"世间有情皆由自业,皆是业分,皆从业生。业为所依,业能分判诸有情类,彼彼处所高下胜劣。"《成实论》卷第八说:"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后来的大乘佛教也有类似的说法。

佛教和婆罗门教都讲因果报应理论,都讲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但所谓"善"和"恶"的具体内容两教是不完全相同的。另外,对形成因果报应的具体环节,两教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就佛教而言,修习梵行(离欲清净等)就是善因,就会有善果,而不修梵行,或按上述所说,不按佛教要求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就会有恶果。就婆罗门教而言,按照印度种姓制的要求来行事,就是善,会有善果。反之,则是恶,会有恶果。关于因果报应的形成要素,佛教和婆罗门教都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业力,这是由因生成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者的主要差别是:婆罗门教主张有"我" (阿特曼),而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主张无我。

佛教因果观念的启示

一念善,可以让健达多有缘得以脱离地狱苦海。

一念恶,可以让健达多从新沉沦地狱苦海。

如此我们还能轻易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念头或因缘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