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大的西南民族,与明朝互动两百年,被多次围剿后彻底消失
一个强大的西南民族,与明朝互动两百年,被多次围剿后彻底消失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始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都掌蛮与明朝长达两百年的互动,更是这段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先秦时期的僰人到明朝时期的都掌蛮,这个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最终又为何在历史舞台上悄然消失?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翻开明朝后期的地图,人们往往会感叹明朝为何未能有效经营西域地区,将北边的边境线退守至长城脚下,东北地区也仅能勉强维持辽东的控制。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的开拓与治理成就。在西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威名赫赫的民族——都掌蛮。他们与明朝的互动持续了两百多年,最终在一系列冲突中彻底消失。
都掌蛮的起源与早期历史
都掌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僰人。僰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南部的宜宾、兴文、珙县等地,长期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唐朝时期,僰人所在的地区归戎州(今宜宾)和泸州都督府管辖。其中,纳州和晏州(今兴文县)是僰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里还设有都掌县,因此僰人被称为“都掌蛮”。
唐朝时期,都掌蛮在西南地区的活动较为频繁。安史之乱期间,吐蕃和南诏不断骚扰西南地区,都掌蛮也趁机作乱,杀害抢掠百姓官吏。唐朝政府虽然费尽周折将其平定,但都掌蛮时叛时服,始终难以彻底控制。
元朝时期的土司制度
元朝时期,朝廷对都掌蛮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在都掌蛮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立了“蛮夷部宣抚司”、“大坝都总管”、“上罗计长官司”、“下罗计长官司”以及“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元朝还利用都掌蛮平定贵州的叛乱,但这一举措反而引发了都掌蛮的反叛。元军在多次激战后,终于生擒了都掌蛮的酋长得兰纽。
明朝时期的冲突与改土归流
明朝初年,明军统一了四川和贵州地区。面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治理问题,明朝决定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派遣朝廷官员与土司共同管理。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土司首领们不愿失去权力,而被派去的官员则趁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引发了都掌蛮的反抗。
在洪武到宣德年间,都掌蛮曾多次叛乱,但都被明军镇压。成化初年,佥都御史汪浩通过诱杀手段杀害了都掌蛮二百七十多人,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明军先后两次大规模征讨都掌蛮,第一次出动十八万大军,斩首三千一十七人,活捉九百五十三人,焚烧一千四百五十七座村寨,捣毁九百八十一处粮仓,缴获六十三面铜鼓。第二次征讨则由四川巡抚曾省吾和总兵刘显率领十四万大军,最终在九丝城战役中斩杀四千六百一十五人,活捉二千三百八十一人,缴获九十三面诸葛铜鼓。
都掌蛮的最终消失
经过多次打击,都掌蛮的实力大为削弱。在万历年间的一次大规模反抗后,都掌蛮在明朝的持续打击下彻底消失。这一消失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终结,也反映了明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复杂历程。
都掌蛮与明朝的冲突,本质上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治理能力最终战胜了地方势力的反抗,但这一过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都掌蛮的消失,不仅是民族历史的终结,也是明朝西南治理政策的一次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