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简史:国务院第二批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简史:国务院第二批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这座位于河南省东部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因其悠久的历史而名扬四海。
商丘,简称“商”,总面积达107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15万,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商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余年前的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这座城市曾是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南宋开国之都,丰富的历史积淀使得商丘在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的得名源于上古时期,陶唐氏(尧)封帝喾子阏伯为火正(掌火官)于此,又因地应商星,故曰商丘。《左传》襄公九年(前564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阏伯不仅在此地观测星象,而且死后葬于此地,商丘因此而得名。阏伯的封号为“商”,因此后人称此台为“商丘”,这也是商丘“商”字来源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则是,“商”字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平坦,多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这也是“商丘”中“丘”字的由来。
商丘不仅因阏伯而得名,更因商部族而显赫。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也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朝时期,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即今商丘一带。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而商丘作为商朝的开国之都,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周代时,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建立宋国,商丘为都城所在。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国,其都城睢阳(今商丘市区南)更是繁华一时。宋国故城遗址至今仍保存在商丘市睢阳区,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丘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区划变迁,从秦代的砀郡、汉代的梁国,到隋唐的宋州、睢阳郡,再到宋代的应天府、南京应天府,直至元明清时期的河南行省归德府,商丘的地名和行政区划不断变迁,但其作为中原地区重要城市的地位始终未变。
商丘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如商汤、老子、庄子、墨子、惠子、文子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商丘还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多个姓氏源于商丘,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灵故乡。
商丘的历史文化特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在于其独特的殷商文化、圣人文化、火文化等。商丘是殷商之源,这里不仅有商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还有中国商业的发源地。随着商部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开始萌芽,商先公王亥赶着牛车、带着货物到周围部落开展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王亥因此被誉为中国商业的始祖。
商丘还是中华圣人文化圈的核心。春秋时期,在宋国(今商丘一带),诞生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以惠施为代表的名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多次到宋国祭祖和讲学,使得商丘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传播区。这些元典文化的创造者们,大多都是宋国人,因此而形成的“中华圣人文化圈”,其核心在商丘。
商丘还是中国火文化之乡。燧人氏在商丘一带发明人工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阏伯观测、祭祀火星,商丘火星台为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星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商丘燧人氏陵景区都会举办公祭燧皇大典,以此纪念燧人氏的功绩。
商丘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国故城、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归德府城墙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木兰传说、四平调、麒麟舞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商丘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商丘的历史文化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上。商丘古城是商丘历史的缩影,它叠压着宋朝南京城、隋唐睢阳城、汉代梁国睢阳城、春秋宋国睢阳城等城池,形成了“城摞城”的建筑奇观。古城内的归德府文庙、阏伯台、微子墓等历史遗迹,更是商丘历史文化的瑰宝。
商丘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还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丘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的商丘已经成为国家高铁规划“八纵八横”枢纽城市之一,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商丘的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展现出一幅繁荣昌盛的画卷。商丘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沧桑。商丘的文化是一座璀璨的宝库,每一颗璀璨的明珠都闪耀着这座城市的智慧与光芒。商丘的人民是一群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用双手创造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进步。展望未来,商丘将继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底蕴,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动力,不断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