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建筑构件——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建筑构件——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9/22/7105047_1129998401.shtml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不仅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原始社会的草盖到明清时期的精美雕花,门的演变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构成、发展历程、不同类型,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门的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中的门,一般由门框、门头、门扇、门簪、门墩、门环、门钉等组成。

  • 门框:由左右两根框柱加上面一根平枋组成一个框架,固定在房屋的柱子之间或者墙洞之间,主要做安置门扇之用。
  • 门头:门框上最初还有简单的两面坡屋顶,用来遮阳挡雨,这个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


门头

  • 门扇:是大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古代最常见的是两扇,也有一扇或超过两扇的。
  • 门簪:是古建筑大门门楣上的装饰物,起源于古代妇女的头部装饰物而得名,最初用来固定门框上供门转动用的连楹,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作用。
  • 门墩:为了承托门扇,往往在门下的下槛两端设置墩台,墩台上凿有小眼用以放置门轴,这种承托门扇门轴的墩台,就叫作“门枕”。


门墩

  • 门环:是安装在大门上用来开关门的拉手,通常由金属制成,具有装饰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门环

  • 门钉:是固定在门扇上的一种金属装饰物,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门钉

中国传统建筑门的发展历程

  • 原始社会:人类居住在天然洞穴中,洞口的草盖大约是最早的门的雏形。
  • 商代:在象形文字中已有门以及窗的较早表述,门为双扇。此时出现了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大门的版门,一般都是两扇。
  • 汉代:强调皇帝王尊,有九道壮丽的门才足以显其威。从汉代的“明器”(陶制的房屋等模型)以及相关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不同形式的门。
  • 唐代:留存的真正土木建筑较少,只能结合历史资料来了解这一时期的门窗。例如在唐代《营缮令》中对都城城门、官吏住宅正堂等有相关规定。
  • 宋代:开始重点设计门窗,《营造法式》记载了多种门窗样式,并详细说明了做法、尺寸大小且附有图样。这个时期出现了格子门,门上已开始用门钉、铺首和门环等。
  • 明清时期:门窗集富贵、儒雅于一身,形成高、大、上的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雕工精美。宫殿、坛庙建筑门窗精致华丽,文人园林建筑门窗清秀雅致,乡土建筑门窗生动活泼,门窗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

中国传统建筑门的类型

(以下手绘图片来源于王其钧教授创作作品)

  1. 板门:以板为门扇,是不通透的实门,与隔扇门相对而言。板门的板大多为木质,棋盘门就是木质板门的一种。


  1. 实榻大门:是板门的一种,它是一种安于中柱之间的板门,常用于宫殿、王府等较高等级的建筑群入口处。其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因此整个门板显得非常坚固、厚实。


  1. 棋盘门:也是板门的一种。棋盘门是先用边梃大框做成框架,而后再装门板,在其上下抹头之间用数根穿带(木条之类的连接件)横向连接门扇,形成方格状,所以门扇看起来好似棋盘,因此称为“棋盘门”。

  2. 屋宇式大门:是大门中的主要形式,呈现为一座单独的房屋建筑形态,既是门又是屋。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大门形式,上自皇帝的宫室,下至普通百姓的住宅,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3. 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大门的基本形式,也是各种四合院大门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其过道在门扇内外各有一半。

  4. 金柱大门:是北京四合院大门的一种,等级略低于广亮大门。由于金柱大门的门扇装在了中柱和外檐柱之间的外金柱位置上,因此,门扇外面的过道浅而门扇里边的过道深。

  5. 蛮子门:是北京四合院大门的一种,等级比金柱大门略低。门扇装在靠外边的门檐下,在气势上不及广亮及金柱大门,但里面的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物品,较实用。

  6. 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中最为常见的大门形式,比蛮子门更低一级。如意门的正面除门扇外,均被砖墙遮挡住。

  7. 垂花门:也就是带有垂柱装饰的门,其檐柱不落地面而垂吊在空中,称为垂花柱。垂花门一般作为前后院通道的分界。

  8. 墙垣式大门:可分为随墙门、墙门等。随墙门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作装饰处理;墙门则几乎不做任何装饰,以门洞的形式出现。

  9. 券门:券门也可以称为“拱券门”。拱券一般都是由砖石砌筑,所以券门也就是指用砖石砌成的半圆形或弧形的门洞。拱券一般即是指拱圈,有时候为了叙述方便而将整个一个拱称作“拱圈”,将单独的一个圈称作“券”。拱圈是拱券门或拱形建筑的主要承重部分,大多为圆弧形,有大于半圆的,也有小于半圆的,还有尖拱券形式。拱券门的形状本身就非常优美,很多拱券门的门洞边缘,即券脸等位置还常装饰雕刻图案,让拱券门在实用性中更添艺术性与观赏性。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在现代社会,门的设计和材质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注重环保、隔音等多种性能,并逐渐走向智能化发展。但中国传统建筑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仍然受到重视,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得到传承和创新。下面是一些中国传统门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 安徽绩溪尚村——竹篷乡堂

设计师运用本土材料,将当地传统建造技艺与现代竹构工艺结合,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在尊重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将一个濒临废弃的封闭老宅院,改造为兼具多种社会功能的现代公共空间。选择竹子作为建筑主体材料,采用单元化组合建造的设计思路,用6把竹伞撑起拱顶覆盖空间。竹伞结构和圆拱乌篷的组合,既简化了建筑屋面构造、缩小了屋顶尺度,每组拱篷的跨度与村内传统民居小青瓦坡屋顶进深相近,从山顶看能融入民居尺度。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拱蓬还贴合了地形变化,提供了观赏南侧毗邻徽派宅院的视角。同时,该竹篷不求作为永久地标,可拆解回收。这其中,新旧材料与工艺的碰撞、传统封闭空间和现代开放空间的叠加,既是对传统空间的激活,也是对传统乡村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的一次重塑。

  1. 浙江浦江不舍——野马岭中国村

野马岭中国村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许多传统门的元素,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例如,入口大堂的设计采用了半开放的形式,契合地形,营造出中国传统韵味。其大门可能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或具有传统风格的装饰,展现出古朴的质感。而在一些老宅的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了原始的老宅形态,如将民国楼前身的徽派老宅进行精心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肌理。这些老宅的门可能保留了原本的特色,如具有徽派风格的门头、雕花等元素,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同时,在一些新增建筑或改造部分,也可能会运用现代材料和设计手法来诠释传统门的概念。比如通过玻璃、金属等材料与传统门的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能呼应传统的门的设计。

设计团队保留了村落的原始肌理,但对功能分区和使用流线进行重新调整,保留、改造与新建共存,将传统村落之美、人居观和环境观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设施隐藏在古老的民宅中,乡村质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和谐,使村庄获得新生。

  1. 扬州市——竹西佳境

设计师选取了传统建筑由宏入微的五种“空间原型”,分别对应“院、馆、厅、舍、庭”来营造。层层递进的分析与重构,使传统原型以不同方式与现代生活相互适应。设计师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使其适应了现代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观念,营造出了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空间氛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