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杯酒释兵权:史上最温和的夺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杯酒释兵权:史上最温和的夺权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612723_121161820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一温和而巧妙的方式,成功收回了将领手中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赵匡胤的过人谋略,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借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封建社会,皇权在中国一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评价封建社会发展的情况,很大一部分要看皇权的强度和中央权力的大小。

明朝为了加强皇权,更是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

而明以前,因为宰相的存在,所以我们更多看重的是中央集权强弱。今天要讲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会遇到的问题---军权分散

熟悉历史的人都会发觉一件事,每个朝代建立后皇帝琢磨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把分散的军权收回来。在推翻统治的过程中,军队实力是一个能决定成败的因素。

所以最后能成功推翻前朝统治,建立一个全新朝代的军队也必然都是精兵良将。

在战争期间,为了更好地发挥军队的效果,军权一般都在太尉或者将领手中,而国家统一之后,如何平稳地交接兵权是让每一个皇帝都头疼的事。

如果皇帝主动要求武将交出兵权,武将绝对不愿意。因为交出兵权就等于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话语权,同时也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但是只要这些分散的兵权一日不交,皇帝也就一日不可能安心。所以,如何适当地收回兵权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头疼的事情。

处理好的君臣就都皆大欢喜,而处理不好的严重起来可能会为后世动乱留下隐患。

一般皇帝都会在登基之后秘密派人查看手握兵权这些人的“尾巴”,然后以整顿朝纲为由,好一点的没收兵权,流放边疆,运气差一点的那就是满门抄斩。

而赵匡胤在登基之后,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公元690年,宋太祖赵匡胤与手下在陈一桥开始了兵变计划。

士兵现在军营中散布谣言,说当今天子软弱,无法管理好国家,我们将领带兵立功,却始终没有被重视对待。不如我们在此地立赵统帅为王,再北伐灭周。

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于是入夜,他们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意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

赵匡胤醒来发现身披龙袍,大吃一惊,忙找人询问原因,这是事先安排好的士兵便讲述前因后果,并推举赵匡胤为皇帝。

赵匡胤听后以不敢违背天意为由,随即起兵,推翻了周朝的统治,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并没有把后周的大臣罢免,而是加以重用,但这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隐患。

赵匡胤登基后不到100天,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因抗拒新王朝的建立而发动叛乱,在潞州和扬州起兵造反。

战乱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被平定,赵匡胤也意识到了军权分散的后果。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争,赵匡胤决定,要一改前朝兵权分散的局面,重新回收兵权到中央。

深夜问谋---赵匡胤设下“鸿门宴”

叛乱平定后,赵匡胤第一时间召见宰相赵普,表面上是询问治国安邦之策,但实际上赵普和赵匡胤都意识到了中央急需回收兵权。

赵普认为,国家要想强大,中央掌握的兵权就必须能对地方产生制约,而唐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潘镇割据,所以削弱地方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当务之急。

宰相与皇帝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收归兵权的计划。

但考虑到宋朝刚刚建立,政治影响不够强大,所以赵匡胤并没有急着去收回兵权。他选择先加强中央军权,而后进一步收回分散在各地的兵权。

首先,赵匡胤将守卫京城的禁军数量增加,并把军权交给自己的近臣把持。而增加的禁军大部分都来自边疆的精锐部队,以保卫皇都为由,调来京城。

除了军事上的改动,赵匡胤还对军权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赵匡胤把原有的兵权一分为三,形成调兵、领兵、和政治意义上的兵权。

这三部分分给不同的人掌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样的分权制度极大程度上防止了兵权的集中,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调兵的困难程度和官员每年的俸禄开销。

因为原来一个人的活要三个人干,每个人每年都得开原来那一个人的工资。

同时,北宋对军队的要求也进行了改动,原来一个军队有一个固定的统帅,但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将士与士兵关系过于密切,所以规定:

每个地方军队每隔几个月就要换一次将领。

正是这些措施导致宋朝虽然国力雄厚、兵力充足,但是每当有战争的时候都无法取胜,同时也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随着政策一步一步实行,中央权利也逐渐强大。赵匡胤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收权计划。

公元961年农历七月初七,上完晚朝,大臣们都在陆陆续续向皇宫外走。这时赵匡胤突然叫住石守信和几位禁军高级将领,说晚上要一起喝酒。

石守信当时就楞在了原地,

“皇上怎么会何会平白无故请自己喝酒呢?”

虽然知道这次去一定没有好事,但皇帝的命令哪能违抗。

好听点说是皇帝请你喝酒,直白一点就是皇帝要亲自审问你。随着夜幕降临,石守信一行人不得已,硬着头皮来到了后宫。

随着随从拉开屏风,确实有一桌酒席放在桌上,而赵匡胤就坐在上位。几人坐下之后,赵匡胤便开始劝酒,但是谁敢喝啊,都只是象征地喝两口就放下酒杯,等着皇帝发话。

不过赵匡胤自己喝得倒是挺自在,随着酒过三巡,赵匡胤整理了一下衣着,表示自己今天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大家讨一个药方。

石守信一看皇帝这是要说正事了,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脸上细细的渗出一层汗。众大臣听了皇帝的药方,急忙问皇帝是什么病。

赵匡胤则表示自己这几天夜不能眠,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于是大家又询问原因,赵匡胤一看都上套了,心里一乐,说自己害怕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人有谋反之心。

这一下可把石守信他们吓坏了,酒也喝不下去了,纷纷跪在地上表示自己的忠心。

赵匡胤早就料到了他们好多人不想交出兵权,于是他不紧不慢地表示:

自己也不是不相信他们,而是自己本人就是被人逼的当上了皇帝,你们可能对我是一片忠心,但就怕你们黄袍加身的那天,不想造反也难。

赵匡胤这一番话把在场的各位将军说得哑口无言,最后这么愣着也不是办法,石守信就请赵匡胤指一条明路。

赵匡胤则表示他们可以交出兵权,国家将会给他们出一笔“退休金”,他们拿着钱到地方,多买些土地,购置仆人歌女,安居乐业,再享天伦之乐,随后赵匡胤本人再与他们联姻,君臣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

石守信等人一听就明白了,皇帝连后路都给他们想好了。这估计就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如果留在朝廷必然难逃一死,不如回家去安享晚年。

同时禁军军权也牢牢地掌握在赵匡胤手里,再想反抗,恐怕到最后只落得身首异处。无奈,石守信等人只能俯首听命,同意了这个要求。

公元961年7月10日,石守信等人上疏皇帝,表示要辞去军权,告老还乡。赵匡胤欣然同意,同时下令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就这样,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统领,这三个职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朝特有的军权分散制度正式形成。

军事制度的改革为宋朝带来了什么

随着赵匡胤回收军权的成功,宋朝的军体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军权逐渐变得分散,官员职位变得冗杂。

同时,地方兵力的回收和更换造成了边防力量的减弱,再加上调兵的程序繁多,每当有战事的时候兵将与统帅甚至都不熟悉,这也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

加上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宋朝虽然官员很多,但是真正有领兵打仗能力的武官很少,而为了抑制武将权利,赵匡胤又提出

“武将从文职,文将从武职”

这一政策。

简单来说,武将只负责指挥和调兵,而文官负责领兵打仗。这荒唐且错乱的做战方式造成了宋朝多次重要战役的失败,同时也为后世的靖康之变埋下了伏笔。

随着武将减少文官增多,过多的职位造成百姓赋税加重,国家开不出工资的现象后期基本年年都会出现,这也导致了地方官员的贪污层出不穷。

虽然赵匡胤的本意的未来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现象,也的确取得了成效,但军权收回到中央就意味着地方在面对外界侵略时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宋朝的军事背景就是辽、夏对峙,收回地方权利无疑是加快了宋朝的灭亡。

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无疑是对加强中央集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次事件的过程也展现出了其过人的谋略和远见。

在没有流血牺牲的同时,平稳地回收了兵权,在历史上也是典范的治国举措,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路德.杯酒释兵权:最大的成功换回最大的噩梦.领导文萃.2011,(16)

王文华.“杯酒释兵权”对宋朝发展的影响研究.考试周刊.2020,(2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