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121302.html



肝硬化与肝性脑病概述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或化学性肝损伤、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

肝性脑病(HE)是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因肝功能衰竭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精神学检查,将肝性脑病分为五级,即轻微肝性脑病(MHE)、一期(HEI)、二期(HEII)、三期(HEIII)和四期(HEIV),也称为肝性脑病分级标准(WestHaven标准)。

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受损,对体内氨、硫醇等有毒物质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聚,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从而加速肝硬化的进程。

肝硬化患者晚期可出现肝性脑病的症状,如性格改变、智力减退、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此外,还可能伴有肝臭、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高等表现。

诊断标准与流程优化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
  • 血氨检测:血氨水平升高是肝性脑病的重要特征,但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 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认知功能、注意力、定向力等方面的评估,有助于发现早期肝性脑病症状。
  • 脑电图检查:可显示脑电活动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确认肝性脑病的存在。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 头颅CT/MRI: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血流等改变,评估肝硬化程度。
  • 肝脏超声:通过无创方法评估肝脏硬度,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 肝硬度检测:在诊断中应用

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和血氨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症状。诊断标准更新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将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标准更新及注意事项流程优化建议早期诊断与治疗

  • 早期诊断与治疗:肝性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因此应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多学科协作:肝性脑病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消化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等,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
  • 随访与康复:对于已治愈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预防肝性脑病复发。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 抗生素:对于肠道产尿素酶细菌过度生长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如利福昔明等。
  • 拉克替醇:与乳果糖机制相似,但口感和耐受性更好,适用于对乳果糖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
  • 乳果糖:通过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的吸收,可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和预防。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降低氨的产生。
  • 灌肠治疗:通过灌肠清除肠道内的氨和其他有害物质,缓解症状。
  • 血液透析:对于严重肝性脑病患者,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血氨浓度。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功能、肾功能、药物代谢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 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镇静剂、利尿剂等药物合用,以免加重肝性脑病。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治疗原则和目标

  • 热量供应: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和营养状态。
  • 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和肝性脑病的程度,合理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
  •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维生素B、C和K以及矿物质,如钠、钾和镁等。
  • 水分管理:根据患者的水肿和腹水情况,合理控制水分的摄入量。

饮食调整策略及实施方法

  • 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适量增加植物性蛋白质,以降低氨的产生。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以降低肝脏负担。
  • 高纤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肠道内氨的生成。
  • 少量多餐: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模式,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以减少肝脏的负担。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措施

  • 肝肾综合征预防: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 肝性肺综合征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 肝性脑病预防:定期监测血氨水平,避免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诱发因素。
  • 消化道出血预防: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制定

康复期管理重点任务

  • 监测肝脏功能指标: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 神经系统保护:预防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肠内营养支持:通过肠内营养途径,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 腹水管理:定期监测腹水量,调整利尿剂剂量,防止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随访计划制定及执行流程

  • 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病情稳定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随访。
  • 随访流程:患者出院后,由专科医生进行首次随访,之后按照随访计划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依从性等方面。

复发预防策略部署

  • 识别诱因:药物治疗感染、消化道出血、药物性肝损伤等是导致肝性脑病复发的常见诱因,应积极预防。
  •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乳果糖、利福昔明等药物降低血氨浓度,预防肝性脑病复发。
  •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 心理干预: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社会支持: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对肝性脑病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建立肝性脑病患者互助小组,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 治疗策略优化:根据患者病情分级,实施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预防措施强化:针对肝硬化患者,提出早期筛查和干预策略。
  • 诊断标准更新:新增生物学标志物,提高肝性脑病诊断准确性。
  • 跨学科合作: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在诊疗过程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

行业内存在挑战与机遇

  • 诊疗资源不均:部分地区医疗水平较低,缺乏专业肝性脑病诊疗中心。
  • 患者依从性低:肝硬化患者对肝性脑病认知水平不足,治疗依从性有待提高。
  • 发病机制复杂: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 新药研发:针对肝性脑病的新药研发进展缓慢,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未来的治疗趋势

  • 早期诊断:随着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 个性化治疗:基于患者个体化特征和疾病阶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预后。
  • 综合治疗:未来的治疗趋势将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康复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