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嫁给干哥哥,成就李双江,病逝12年,儿女都怎样了?
蒋英:嫁给干哥哥,成就李双江,病逝12年,儿女都怎样了?
蒋英,这位出身名门的音乐家,不仅是钱学森的妻子,更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唱家。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位传奇女性的精彩人生。
蒋英,1919 年生于浙江嘉兴的名门世家。其祖父蒋光煦,在清朝便是赫赫有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父亲蒋百里,身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与军事理论家,于学界和军事领域皆有着重要影响力。不仅如此,在亲戚行列中,著名诗人、作家徐志摩是她的表兄,而武侠大家金庸则是她的表弟,家族可谓人才济济。
值得一提的是,蒋英身上有着二分之一的日本血统,母亲是日本人,这也让她的成长背景多了一份别样色彩。成长于这般家境优渥的环境,蒋英自幼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她早早地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那小小的她,只要听到音乐声响起,便会瞬间安静下来,眼睛亮晶晶的,全神贯注地聆听,小脑袋还会跟着节奏轻轻晃动,仿佛与音乐融为了一体。父母察觉到她的天赋后,决心全力培养她,为她开启音乐之路。
蒋家和钱家乃是世交,关系亲密无间。钱家仅有钱学森这一个儿子,而蒋家女儿众多,出于对女儿的喜爱,在钱家父母的恳切请求下,3 岁的蒋英被过继到钱家,就此与钱学森成为了 “干兄妹”,名字也一度改成了钱英。不过,蒋英的父母后来割舍不下,又将她带回了原生家庭。那时,钱学森比蒋英大 8 岁,性格较为内敛,不太爱说话,所以两人的相处起初是有些疏离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1935 年,钱学森准备出国留学,蒋英前去送别。在那分别的时刻,她端坐在钢琴前,纤细的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弹奏起莫扎特的 D 大调奏鸣曲,悠扬的琴声在房间里缓缓流淌,仿佛诉说着不舍与祝福。一曲终了,她又拿出一本唐诗,递给钱学森,眼中满是真挚。她未曾料到,这些饱含心意的举动,在钱学森心中悄然种下了别样的情愫。次年,蒋英随父亲到欧美国家考察,在德国柏林开启了专业的音乐学习之旅,正式踏上了追逐音乐梦想的道路。
海外求学与声名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开来,身处德国的蒋英为了继续深造,离开战乱之地,前往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深造音乐。在那里,她如鱼得水,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
1943 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拉开帷幕,蒋英登上了女高音比赛的舞台。聚光灯下,她身姿挺拔,仪态优雅,待开口歌唱,那空灵美妙的歌声便如同天籁,瞬间萦绕在整个赛场,令在场听众如痴如醉。一曲唱罢,全场寂静片刻,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她毫无悬念地摘得女高音比赛第一名的桂冠。
1946 年,阔别祖国十年之久的蒋英,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踏上了回国的路途。次年,她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这既是她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她献给祖国人民的一份音乐厚礼。舞台上的她,身着精致的演出服,光彩照人。歌声响起,或婉转悠扬,或高亢激昂,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情感,传递到观众的心底。这场演唱会大获成功,轰动了整个上海。当时的媒体赞誉有加,评价道:“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使人们看到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 经此一役,蒋英一跃成为上海红极一时的歌唱家,备受大众瞩目。
情定钱学森与赴美生活
也是在 1947 年,钱学森留学归来,那时的他已成为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同样是青年才俊。两家人相聚时,钱学森的母亲关切地询问蒋英家人她是否有男朋友,毕竟蒋英不仅才华出众,模样更是生得极为俊俏,追求者众多,可她却都未动心。
钱学森常到蒋英家走动,旁人见他单身,便让蒋英给他介绍对象。蒋英想着钱学森确实优秀,便应了下来。有一回,蒋英将闺蜜介绍给钱学森,可在见面过程中,钱学森显得很是拘谨,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落在落落大方的蒋英身上,与闺蜜交流甚少。蒋英察觉到了异样,心中泛起一丝惊讶。此后,钱学森依旧频繁来访,名义上是看望长辈,实则每次都找机会和蒋英聊天,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情愫暗生。
钱学森计划再次出国时,不想错过蒋英,便鼓起勇气向她告白:“你跟我去美国吧?” 蒋英心里明白钱学森的心意,却故意回应:“我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我们还是再相互了解一下,先通通信吧。” 但钱学森心意已决,不断重复让她一同前往的话语,态度坚决地表示:“现在就走!” 在钱学森的热烈追求下,蒋英最终被打动,两人确定了关系,并于 1947 年步入婚姻殿堂,曾经的 “干兄妹” 就此结为夫妻。
同年 9 月,蒋英随钱学森赴美,定居在波士顿。为了全力支持钱学森的事业发展,蒋英甘愿放缓自己在音乐上前进的脚步,将生活重心放在照顾家庭上,默默站在钱学森身后,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1948 年,蒋英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钱永刚。小家伙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钱学森看着妻儿,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了。两年后,他们又迎来了女儿钱永真,一家人的生活愈发温馨美满。在蒋英的全力支持下,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成为备受瞩目的知名科学家。
归国奉献与音乐传承
1955 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与帮助下,蒋英与钱学森一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专注于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诸多重要领域的研究,凭借卓越贡献,成为我国 “两弹一星” 功勋获得者之一,还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筑牢了坚实根基。
而蒋英回国后,一边精心操持家务,一边重拾音乐事业。起初,她进入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但由于多年在国外生活,她说话带着外国腔,唱歌时也会不经意带出外国腔的歌词,这让她一度有些顾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放开歌喉唱歌。不过,她并未就此退缩,为了尽快适应国内环境、推动事业发展,她四处拜访名师,虚心学习京韵大鼓、单弦、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努力融入国内的音乐氛围。
1956 年,蒋英迎来了一个重要契机 —— 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独唱音乐会。站在舞台上,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克服心中的紧张与顾虑,尽情歌唱。那美妙的歌声,再次征服了观众,也让她成功跨越了心理障碍。此后,她跟随歌剧院辗转全国各地,为工人、志愿军等群体演唱,有一次甚至创下连返 6 场的纪录,用歌声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1959 年,蒋英听从组织安排,再次放缓事业脚步,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开启了漫长的教育生涯。在教学过程中,她倾尽全力,将自己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她对学生的指导细致入微,从发声技巧到情感表达,从曲目理解到舞台表现,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亲自示范。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傅海静、祝爱兰、多吉次仁等一批优秀的歌手、歌唱家、歌唱演员脱颖而出,她还大力帮助和支持李双江、吴雁泽等众多歌唱家成长,助力他们取得了非凡成就。此外,她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德国艺术歌曲》等颇具学术价值的文章,并翻译了《歌唱的音响学》等国外著作,为国内音乐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岁月暮年与子女生活
1989 年,蒋英从音乐学院退休,可她对音乐教育的热情丝毫不减,依旧热情地教导那些慕名前来求教的学生,继续在音乐传承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蒋英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才渐渐淡出大众视线。然而,命运却接连给她沉重打击。2009 年 10 月 31 日,与她相伴一生的丈夫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那一刻,蒋英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整个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常常独坐窗前,默默流泪,眼神中满是哀伤与不舍。好在家人一直陪伴在侧,给予她关怀与照顾,慢慢地,她才从丧夫之痛中缓过神来。
遗憾的是,2012 年 2 月 5 日,蒋英也因病离世,享年 92 岁。她的离去,让众多人为之悲痛,尤其是她教导过的那些学生,听闻消息后纷纷赶来,含泪送别恩师。在葬礼上,李双江、祝爱兰、吴雁泽等歌唱家齐聚,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送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最后一程。
蒋英和钱学森育有一双儿女,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续写着人生篇章。大儿子钱永刚早年投身军旅,在军队中锻炼成长,磨炼出坚毅的品质。转业后,他进入国防科技大学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之后,他又像父亲一样赴美进修,学成归国后,投身计算机领域的科研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钻研精神,在行业内颇有建树,先后担任上海交大的图书馆馆长、西交大和清华的教授等职务,退休后过着低调安稳的生活,默默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女儿钱永真遗传了母亲的音乐天赋,自幼便对音乐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天赋,早年专心学习音乐。上世纪 80 年代,她移居美国,在异国他乡继续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