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 刘慈欣《山》
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 刘慈欣《山》
“时间长了,远山对于我已成为一种象征,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到达的东西,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 ——刘慈欣《山》
刘慈欣是个理工男,更是个有浪漫情怀的哲学家理工男。
这部《山》,是大刘的一部短篇科幻,在地铁通勤路上无意中打开,却带给我很大的惊喜。
我在想,为什么大刘的作品如此有热度,除了理工科的背景,让他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有像模像样的科学基础之外,最引人入胜的,其实是他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这想象力的落点,又往往落在人类文明的宿命或是浩渺宇宙的未来,凸显一种极大的格局和人文关怀。
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读,读了能让人心胸辽阔。
1、山,就那里
多年以前,看BBC的纪录片电影《The Wildest Dream》(最狂野的梦),讲到第一个试图征服珠峰的传奇人物——乔治·马洛里,三次悲壮冲击登顶珠峰而不得,最后一次永远地留在了那里,没有回来。
Why climb mount EVEREST? (“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 )
"Because IT'S THERE" said Mallory ( “因为山就在那里”)
很多户外驴友未必知道这个名字,但马洛里说过的这句话,想必好多人都记得,它成为了无数登山越野户外爱好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精神坐标。
2、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科幻故事《山》是一部集科幻、哲学、人文思考于一体的经典作品。
从原著情节来看,刘慈欣巧妙地构造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大型科幻舞台,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宇宙之中。讲述了一个来自“泡世界”的外星飞船访客,对地球造成的巨大引力,从而在赤道上方,形成了一座比珠峰还要高的海水之山,曾在珠峰攀登途中遭遇山难的主人公冯帆,怀着对“山”(即使是水堆积成的山)的一往情深,竟然奋勇游到了顶峰,和泡世界外星飞船对话的故事。
从宏大的宇宙背景到细腻的人物描绘,从惊险的情节安排到对人类未来的深思,原著《山》展示了刘慈欣对科幻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底。
故事中穿插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让读者在享受科幻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中的生命价值进行深度思考。
3、我们都还在山脚下
外星飞船在海水之山的顶峰对冯帆说,“山无处不在,我们都还在山脚下,我们的世界就是这固体宇宙中的一个空泡,我们称它为泡世界。这个宇宙理论被称为密实宇宙论。”
看到这段对白,忽然感受到刘慈欣引导读者的思维突破人类认知论局限的良苦用心。
人类的世界是实体,数千年都在向外探索无限的空间;而“泡世界”中的世界是空间,数万年都在向外探索无限的实体。两个世界就像照片的实像和底片,完全互补、完全对称,或许笛卡尔是对的,真正存在一个所谓的“笛卡尔恶魔”和“缸中之脑”,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一个只能看到138亿光年的有限范围内的宇宙,这个138亿光年之外是什么?没人知道。
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宇宙射线存在的多普勒红移效应,由此人类判断宇宙在持续膨胀,反推过去时138亿年前,宇宙产生了大爆炸的一个漫长结果。而是在138亿光年的可知宇宙边界之外,会不会真的有质量更大的空间(物质),包围着我们的宇宙,而根据万有引力的,将我们这个宇宙进行拉伸,表现为人类观察到的膨胀。
所以,宇宙大爆炸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存疑的,这是从《山》中得到的启示,对不对暂且不管,跟随大刘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是不错的体验。
4、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
山,作为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意向。在刘慈欣的笔下,山不仅是攀登的目标,更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映射。它高大、神秘、充满未知,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个人面对它们的方式和态度却各不相同。
正如人类对于自身和宇宙的认知一样,永远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
这是这本小说以《山》为名的寓意所在。
枯燥乏味的日子里,成年人更需要有超越现实的不受拘束的浪漫想象。
感谢大刘,让我找回了少年时代的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