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揭开情感操纵的面纱(Gaslighting)
心理科普 | 揭开情感操纵的面纱(Gaslighting)
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是2022年韦氏词典年度热词,它描述了一种情感操控手段,通过让受害者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这种现象在明星王力宏与李靓蕾的离婚风波中被公众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煤气灯效应的定义、历史渊源、与PUA的区别、现实中的表现、危害以及应对方法。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
据央视新闻,心理学家彭凯平分析,被精神操纵的受害者会经历三个阶段:①自我怀疑;②深度依赖;③自暴自弃。最终被“洗脑”,无法逃脱。
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电影《煤气灯下》。在剧中,男主角为了霸占女主角所继承的财产,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女主角怀疑自己的记忆和感知,最终使她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煤气灯效应和PUA的异同
两者都属于情感控制,本质与原理一样,但应用领域不同。PUA(pick-up artist)的原意是“搭讪艺术家”,通过心理操作的手段来建立关系。而“煤气灯效应”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朝夕相处的朋友、同事、伴侣、家人身上,更多是在关系建立阶段出现。
除此之外,煤气灯效应更多的是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PUA更多的是玩弄对方的情感,抑制其精神。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煤气灯效应还是PUA,女性受害者都比男性受害者多。一些调研发现,女性被情感操纵的概率略高于男性:“女性更多地会看重情绪价值或看重一个人是否有共情力”。在平时上网“冲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并不是每个人遇到所谓的“煤气灯人”都会不可自拔地陷入到被控制的状态中,有较为健全人格、有稳定自我价值感、自尊水平稳定的人通常不会轻易被影响与操控。
生活中的煤气灯效应有哪些?
- 缺少主见,看法来自别人的评价。
- 反思自己,赞同他人的数落。
- 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经常自我怀疑。
- 经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而向他人道歉。
煤气灯效应有哪些危害?
- 常常自我怀疑。
- 情绪不稳定。
- 遭受损失。
如何摆脱煤气灯效应?
- 建立自己的社交系统,不要过于依赖某个人。
- 察觉“操控”,从小事开始脱离控制。
- 相信自己,客观分析他人本身及行为。
- 找到你的“空中乘务员”。
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时,我们的“空中乘务员”——朋友、家人甚至是心理治疗师,可以帮我们做出更精准的评估。
煤气灯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交关系中,他们通常借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骗取绝对的依赖,“绑架”本应该平等享有的自由。但我们应该记住:我们都是有价值、值得被爱的人,完全不需要别人给自己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