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弩”威力强大为何没能把弓箭淘汰
古代“弩”威力强大为何没能把弓箭淘汰
中国人发明的弩,尽管在现代人眼中拥有诸多优于弓箭的特点,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弩并未完全取代弓箭的地位。自春秋战国至清朝,二者并存,各有其用武之地。或许我们不禁要问,弩究竟有何缺陷,而弓箭又有何种难以被替代的优势呢?
若以直观的角度审视这两种武器,弩似乎处处都是优点。它的射程远超弓箭,原因在于拉弩时,人们可以脚踏地面,借助腰部的力量,发挥出比手臂更大的拉力。相同的个体,拉弓时或许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力度,但拉弩时,力量可翻倍增长,射程自然也随之扩大。此外,弩在精确度上也更胜一筹。拉弓瞄准时,长时间保持姿势会导致手臂疲劳,影响射击的精准度。而使用弩时,只需将弩弦拉紧,便可长时间瞄准,省去了手臂的疲劳,为射击提供了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弩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例如,北宋时期发明的床子弩,其体积庞大,人力难以拉动,需借助绞盘方可发射。它所射出的已不再是箭矢,而是长矛,威力之大可见一斑。相比之下,弓箭的力量受限于人的胳膊,射程有限。然而,即便弩具备诸多优势,它并未完全取代弓箭的地位,原因何在那?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弩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例如,弩的射程虽远,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未必适用。战场瞬息万变,对于近战或迅速反应的需求,弓箭因其便携性和快速发射的特点而更胜一筹。弩虽然精度高、射程远,但装填速度相对较慢,这在战场上可能导致战机错失。此外,弩的制造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如弓箭经济实用。
弩与弓箭各有其优劣之处,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共存并非偶然。在不同的时代和战争环境下,二者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弓箭的特质之一是弩所无法企及的,那便是它的抛射功能。何为抛射?便是将箭矢以约四十五度的角度射出,从而使之能够飞得更远。相比之下,弩箭则仅限于水平射击。为何弩无法实现抛射呢?原因在于弩的拉距相对较短,导致弩箭的箭杆短于弓箭。简而言之,弩箭短小粗实,而弓箭则细长轻盈。
众所周知,细长之物在飞行中更显稳定,若让短粗的弩箭尝试远距离抛射,其飞行稳定性必然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杀伤力。此外,尽管弩的射击精度颇高,可长时间瞄准,但这一优势的取得却需付出代价——操作复杂。
弩的复杂操作使其在马背作战中显得力不从心。骑马射击时,弩不如弓箭便捷,更难以长时间保持瞄准姿势。而弓箭手在战场上则能迅速且连续地发射箭矢。相比之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弩手,在装箭、瞄准、击发等环节中,也难以达到弓箭手那般流畅自如。因此,即便弩在某些方面优于弓箭,但其操作复杂、射速较慢的特点,使得它难以完全取代弓箭的地位。
使用场景和方式的差异,使得弩与弓箭各具特色。尽管弩拥有诸多优势,但在战场上,弓箭的灵活性与速度仍然是其难以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