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1976年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8年,这场大地震不仅给唐山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由唐山中恒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素女倡导并组织编辑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通过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了这场灾难中的点点滴滴,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1976年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8年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亲人生离死别的惨痛,邻里之间互救互助的血泪真情,解放军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却令人永远刻骨铭心。
由唐山中恒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素女倡导并组织编辑出版的纪实性书籍《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共编辑出版9册,约240余万字。分为15章,即生命之殇、援救之情、红星之光、天使之爱、人性之美、再造之恩、生命礼赞、 心灵之痛、救灾群英、重建之路、思念绵绵、凤凰涅槃、抗震精神传承、地震反思、地震文化。
书中既有对历史的全面回顾,也有对局部的高度体察;既有个体生命的写真,也有经验教训的探寻。其中,抗震精神传承、地震反思、地震文化三个板块构成了丛书的思想基础。抗震精神是唐山人的精神支柱,地震反思和地震文化是防震减灾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升华。不仅是一部纪念性书籍,更是一部为后人留存唐山大地震鲜活史实和不朽精神的特别史书。为此,王素女总经理提出,一定要打造成精品,一定要对得起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也不愧对抗震救灾中流血牺牲的英烈和每一位为重建家园建设新唐山做出积极贡献的普通人,更要把伟大的抗震精神传承下去。这部作品的出版,为历史留下一部难得的百姓讲述唐山大地震的珍贵资料,为留住唐山地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也无愧地告慰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英灵。岁月已去,精神永存,永远怀念。
“真实”是本套丛书的生命,也是其能够流传后世的价值所在。本套丛书选入的文章均为地震亲历者自己撰写或自己口述由他人代笔,无论何种方式,其内容均为真人真事,并无虚构。铭记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前行的道路才会更加光明。大地震虽然带来了死亡和痛苦,但也让人们紧紧相拥,彼此传递温暖,彰显出永难磨灭的人性光辉。历史会永远铭记那些宝贵的生命和不屈的脊梁!
本书秉承“作者写、写作者”,编辑与作者相结合的宗旨,召开作者恳谈会,倾听作者的修改意见;发挥作者群体优势,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作者参加审核校对。根据曾为资深记者的杨迎新老师的提议,确定了“修一校五”的审校方法,本书作者之一、《唐山城市建设管理志》主编、唐山地震和城市重建史的研究者李九燕还对书中涉及的有关史实逐一进行了核实订正。本书文章作者杨迎新 王伊明,编辑邢东良、范圣英、张金增,作者彭国英、李九燕、史有山、杨荣昌、刘国友等作者积极承担审核校对的大量工作,四遍审核通校任务。志愿承担大量审核校对任务的还有曾文友、郭书文、谷怀洲、王友梅、张 琪、张妙芳、刘秋萍、葛秀文、张保华、刘金秋、许庆宇、田树兴、姜志彬、黄清连、张宝华、王宝儒、李庭芳、陈德顺等十几位作者。
回顾历史告慰亡者,昭示后人激励当代坚定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意志,弘扬唐山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迸发出的抗震精神,以及由此孕育光大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同时也是启示未来,为世界减灾史提供活生生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城市发展案例,从感性到理性,将唐山地震的经验教训升华到人类防震减灾的理论高度,为其他受灾城市提供借鉴。《唐山大地震往事》丛书,是一份难得的留给后人的无价重礼,它是一部大地震亲历者对那场人类灾难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的沉痛回忆和深刻思索,它真实地记录了唐山人民在震灾中自救互救、英勇抗争,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重建家园惨烈而坚韧的悲壮历程,热忱歌颂了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深刻表达了唐山人民对党、对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