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反诈提醒 | 高考出分阶段诈骗防范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反诈提醒 | 高考出分阶段诈骗防范指南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43693

2024年高考成绩已经公布,一些诈骗分子又开始“蠢蠢欲动”。汉源县人民法院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收好这份“防诈手册”,警惕“高考骗局”,防止上当受骗。

1. 花钱更改高考成绩

每年高考后便有考生和家长经熟人介绍或网上获悉,得以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所谓“高人”,修改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

法官提醒: 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行不通。高考网上阅卷并非在互联网上,而是采用内网阅卷。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

2. 志愿填报100%保上

不法分子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声称100%保上,一分不浪费。通过“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

法官提醒: 请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综合参考本地招生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3. 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等费用打入诈骗分子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法官提醒: 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确认自己的录取信息,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4. 补录名额“内部指标”

不法分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的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有些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等。

法官提醒: 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5. 冒充军校招生,可以提前录取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实施诈骗。也有诈骗分子他们会告知诈骗对象需提前录取,提前缴纳学费,否则有退档、无法录取等风险。

法官提醒: 提前批次录取主要针对国防、艺术类院校等考生,录取工作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会计划外扩招、提前“预录”,提前缴纳学费等,考生和家长也不要被一些假冒文件等哄骗,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

6. 发放国家助学金

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上大学需要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来交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

法官提醒: 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联系求证。

7. 高薪兼职

诈骗分子利用高考结束后的同学假期时间长,兼职可以积累一定社会经验和自己赚取部分收入的心理,利用高薪兼职条件吸引同学,收取定金。

法官提醒: 假期想找兼职赚零花钱是很多同学的打算,但高薪轻松的工作往往隐藏着陷阱。对于要求先交押金、培训费或者涉及个人信息的任务,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渠道验证兼职信息的真实性。

8. 个人信息泄露

诈骗分子利用报考学校、专业等调查问卷,获取考生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等个人身份信息,转卖给一些不正规学校用于招生,电话骚扰不断。

法官提醒: 无论是填写问卷、参与抽奖还是加入各类社群,都应谨慎提供个人资料,尤其是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时刻铭记,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高考骗局种类繁多,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关注官方渠道消息,免受诈骗侵害。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