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诸药之最——黄芪
补气诸药之最——黄芪
黄芪,这味被誉为“补气诸药之最”的中药材,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它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将从黄芪的功效、应用范围、用量配伍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味珍贵药材的奥秘。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脾为后天之本,补气诸药之最”,深得人们的喜爱,多汗的三伏天尤其适合用黄芪泡水喝。
黄芪归肺、脾经,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类。其功能,《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意谓黄芪又名戴糁)。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本经》黄芪的功能主治作了阐发。他说:“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者,更能熄内风。”张氏对黄芪更有新的认识。凡表虚自汗者,可以之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以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神农本草经》和张锡纯先生对黄芪的性味功能和主治,似乎已讲得很清楚了,但在应用时,就凭这些叙述,恐仍难得其要领。我意若要正确使用黄芪治病,必须抓住黄芪是一味补气的良药,且要进一步明确,所补之气,是补肺脾之气,故曰其归肺、脾两经。故在应用时,凡在病证中有肺脾气虚者,皆可放胆用之。
凡气虚患者,大多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象细软者即可定其为气虚。若其更兼见平时易感冒,动则易汗,语言短气乏力者,则多为肺气虚。更有卫表失固,以肺主皮毛,体表之卫气,亦属肺气所辖,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故卫气虚,腠理失于密,故易汗,汗出理疏,易受外邪,故易感冒;卫气越泄则较常人畏寒。凡此皆可用黄芪补肺气,以固卫表之功。玉屏风散即为治此病的代表方剂。凡脾气虚者,常可见大便易溏,受寒或食寒冷、水果后便溏更甚,同时兼见四肢倦怠,神疲乏力者。若两者兼见者,则属肺脾两虚。临床上各种病症中若见有肺脾两虚者,在治疗他症的同时皆可加用黄芪,一般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黄芪除补肺脾之气外,兼能升气。凡气虚兼中气下陷,黄芪亦为首选药物。
黄芪还用于治久败疮痈,托毒排脓。如用生黄芪,而入汤剂煮服,亦由生而为熟,其功不同,故需生黄芪研成细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12克,其功方著。
临床应用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得注意中药用量轻重和应用时的配伍。
首先讲用量的轻重问题(这不仅是黄芪,其他药均如此)。同一药物由于用量的轻重不同,其效果便不相同。掌握不当,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是为中医临床者所公认的,所以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
关于重用黄芪取效的,有以下几种病症。
(1)治疗高血压病和中风后遗症:清·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便是典型。该方黄芪用四两,相当于现在的120克,其中活血通络药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的用量只有3~6克,地龙3克。中风后遗症或高血压病适用此方者,必须具有气虚证,其瘀血之形成,亦为气虚所形成,并非所有高血压病和中风后遗症皆能应用。故张锡纯对此特别告诫,并撰有专文“论治偏枯不可轻用王勋臣补阳还五汤”,文中指出用此方必其脉细弱无力,或时有呼吸短气,病发后并无心热、头痛诸症,投以补阳还五汤见效,即不见效亦必不至有何弊病(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医论篇第四卷)。其所论该方的适应证为“气虚”。
(2)治疗糖尿病之气虚型:糖尿病现在已是常见病且趋于年轻化。糖尿病,中医传统称为“消渴”,其病有上、中、下三消的区别。现在辨证分型有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和气虚型。黄芪所治的糖尿病就是以气虚为主的,重用黄芪,疗效十分显著。据有关资料记载:1930年秋,胡适在上海患了糖尿病,至北京协和医院医治,当时医师认为其病情十分严重不能医治,友人劝他请中医诊治,而胡适认为中医不科学,经友人反复规劝,并说西医已经不治,何不请中医一试呢?于是请了当时上海名中医陆仲安先生,陆诊治后说中药能治,需1个月方能治愈,处方中重用黄芪四两,相当于120克,再配其他药物(不详),果月余痊愈。从此,胡适对中医亦改变了看法,家人有病也请中医治疗了。
另《中国中医药报》载:山西省太原市郭博信医师治疗一男子重症糖尿病,年37岁,在某医院给予降糖药、胰岛素等,口渴虽止,但体弱消瘦、疲乏,血糖虽降,但时有升上趋势,且小便较常人多数倍。诊其脉极细弱,舌中剥、且有裂纹,小便时可嗅出烂苹果味,脉证合参,诊为气虚下陷、津液不升,且有瘀血水湿互阻,治以大补脾气,活血化瘀,并固肾关。方用生黄芪90克,升麻6克,桃仁、红花各 10克,血竭3克(为末冲服),郁金、苍术、川萆薢各 10 克。服2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后每次都将黄芪加30克,余药不变,渐加至240克,小便已近常人,尿中烂苹果气味已无,化验尿糖已无,血糖亦恢复正常。后又将黄芪减至90克,服数剂后,停药观察 1年亦未复发,此病治疗1个月余,服用黄芪累计5000克,终收全功。
综上以观,可知高血压病、糖尿病凡证见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为主药,确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于2010年10月曾治一男子,68岁,既有高血压病,又有糖尿病,更兼失眠,在西医院住院20余天,屡服降糖、降压药多种,均未见效,于是就诊于余。见其形体较胖而面色少华,纳谷一般而大便偏干,2~3日一行,夜寐不易入睡,脉濡软,舌质胖、边齿印、舌下紫且鼓起。证脉合参,应属气虚血瘀兼脾虚不运,故而便秘,即拟方补气健脾、活血祛瘀,佐以安神。
处方用:生黄芪80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10克,干地黄10克,广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生白术40克,夜交藤3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令服7剂,并嘱在服中药时,西药全部停服,以观察效果。据云,服至3剂后,血压、血糖均趋下降,且大便通,睡眠亦有好转。服7剂后,血糖、血压趋于正常水平。患者大喜,继服中药。既见效机,守原意据症状变化而加以调正,如大便通即去生白术、当归,加怀山药10克,山药亦有降糖之功。夜寐安去柏子仁。如是服1个月后,诸症均愈(血压、血糖均正常)停药。
重用黄芪治病,除以上高血压病、糖尿病外,在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有治瘫腿的黄芪赤风汤(黄芪60克,赤芍3克,防风3克),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黄芪120克,防风3克),治老年人溺尿至茎痛如刀割的黄芪甘草汤(黄芪120克,甘草24克)。以上三方,如属单纯病证,亦属气虚明显者,服之皆有效。因瘫腿和溺尿疼痛亦有实证或瘀证者,用时必须明辨。
关于用轻剂量黄芪取效的病症有以下2种。
(1)低血压症:凡血压低者(属原发性者),可用小剂量黄芪,每用1012克即可。配以生脉散(麦冬、人参、五味子)服12周,血压即可上升。
(3)治小儿或老年人易自汗、易感冒后不易康复者,常用玉屏风散方,三味共研粗末,每用1015克煎熬,疗效甚好,但须服1530天。有人亦用玉屏风散处方,认为用大剂量效果可能更好,但服后适得其反,出现胸满不适,食欲减退。后改用小剂量获效,且无胸满之弊。
其次讲关于黄芪的配伍问题。
凡用黄芪,不论治何种病症,配少量陈皮可以提高黄芪的效果。以黄芪补气,加少量陈皮,可使黄芪更好地发挥补益之功,且可久服而无弊。以黄芪毕竟为补气之品,一般补气药有易生壅滞的副作用。陈皮用量一般3~6克即可,但服用短期者不加亦可。
凡用黄芪治中气不足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人参补益中气,必须配升麻、柴胡。若用芪、参而未有升、柴,便起不到补益中气的作用。用现在时髦话说,这是黄金搭档,是不可或缺的配伍。
用黄芪治大气下陷症。大气下陷是张锡纯所起的病名。其实乃中气不足之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证是: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治以升陷汤(生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其中的柴、桔、升麻为必需的配伍,若无柴胡、桔梗、升麻,只用黄芪不能使下陷之气上升。
治气血虚而引起的头晕,用当归补血汤。其汤名日当归补血汤,却重用黄芪,而当归的用量只有黄芪的三分之一。因这种头晕应属脑供血不足所致,其头晕特点是面色萎黄、或伴耳鸣,但在平卧时,诸症均能缓解,因其病机为气虚不能载血上行于脑,故重用黄芪方能取效。若重用当归,不仅无效,有时反而这个症状加重。若按原方配伍的当归补血汤效果仍不著,可再加升麻即能取效。
最后谈谈黄芪用生、熟的问题。
凡用黄芪治久败疮痈者必用生者,因炙后则其功用为固表温补,生用则补中更有宣通之力,故谓其有托毒外出之功。凡用于补气固表者必用炙黄芪。
禁忌:凡外感宜表者、阴虚阳虚者、阴虚火扰者,又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疮疡初起,及阳性疮疡均不宜用黄芪。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自行购药服用存在风险,请务必在专业中医指导下,根据个人自身症状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