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薪”光环还在吗? 人均年薪最高62万元,高管收入逆势缩水
银行业“高薪”光环还在吗? 人均年薪最高62万元,高管收入逆势缩水
银行业"高薪"光环还在吗?近日,伴随着各家银行2022年业绩公告的陆续披露,员工薪酬情况也随之揭晓。本文通过分析13家上市银行的薪酬数据,揭示了银行业薪酬现状:虽然银行员工平均薪酬有所上涨,但高管薪酬却出现明显下降。
超六成银行涨工资
2022年度银行业人均薪酬并未出现较大起伏,且超过六成银行给员工涨了工资。
国有六大行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交通银行人均薪酬位于前列,为42.85万元;农业银行薪酬增幅最大,同比上升7.16%至32.64万元。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均为“3”字头,人均薪酬多在33万元-35万元区间。
相较之下,股份制银行的薪资单更为亮眼。中信银行的人均薪酬连续两年居13家银行首位,为62.32万元,相较于2021年增长了7.34%,从“5”字头冲到了“6”字头。排在其后的是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为56.46万元、54.73万元和54.69万元。
虽然有数家股份制银行出现降薪,但下滑幅度相对温和,且最低人均年薪也在47万元上方,较国有银行来说仍有较明显的薪资优势。
高薪酬往往对应高创收。数据显示,有6家股份制银行人均创收超过300万元。其中,平安银行的员工最为“狂飙”,每位员工贡献了406.94万元的收益。国有六大行的人均创收则最高为297.29万元(交通银行),最低为160.28万元(农业银行)。
有银行从业人士表示,银行薪酬分配普遍遵循“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原则,即基本薪酬取决于岗位价值和履职能力,绩效薪酬取决于所在机构或者部门以及个人的业绩考核结果,并与风险、内控等因素挂钩。
“对比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薪资浮动较为市场化,而且由于规模和品牌效应,需要以更具竞争力的高薪,来招致各路优秀人才、调动员工产能积极性,所以整体薪酬水平略高。”
“年薪500万”人数缩水
相较于银行员工人均薪酬的小幅涨跌,银行高层的薪酬缩水问题格外引人注意。
据记者统计,13家银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包括现任及离任,简称“董监高”)的2022年税前薪酬总额中,共有7家银行出现下滑趋势,占比超五成。其中浙商银行降薪力度最大,相比2021年同期缩水564.77万元,同比下滑23.93%。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银行高管年度薪酬总额上涨。增幅最高的当属兴业银行,同比上涨24.49%。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2022年高管薪酬虽有所下行,但总额位居榜首,达5676.92万元。该行董事长的年薪也达到了389.08万元,为各行当前披露的“一把手”(董事长、行长)薪酬首位。多数国有大行“一把手”去年的薪酬均值水平则在84万元左右,差距较小。
如果把范围扩大来看,仅一人去年年薪超过500万元,为兴业银行监事赖富荣(547.95万元);其后仅一人超过400万元,为平安银行董事、副行长郭世邦(400.04万元)。可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年,曾有7名高管年薪突破500万元,15名高管突破400万元。
此外,多家银行年报注明,部分董监高2022年税前薪酬总额仍在确认过程中,后续将另行披露。因此,银行高管薪酬真实情况还有待关注,但高管“降薪潮”已然显露。
记者留意到,2022年8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根据其所负责业务收益和风险分期考核情况进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这在近期银行机构的表态同样有所强调。“在薪酬分配上,现在主要是落实财政部提出的两个‘不高于’。”3月31日,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透露说,“我们也在考虑把薪酬向经营一线、科技一线等领域进行倾斜,鼓励创新,鼓励多劳多得,增强基层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