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丨带您正确认识脑中风和体医融合防治
世界卒中日丨带您正确认识脑中风和体医融合防治
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据相关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是卒中(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本次世界卒中日主题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主题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了解为什么要提倡体医融合前,阿寮先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下脑卒中(中风):
脑卒中(中风)的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我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65岁左右,低于发达国家(75岁左右)。在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病患家庭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
中风分为两种:缺血性和出血性
根据大脑受影响的区域不同,中风可划分为以下2种:
缺血性(脑梗死):
由于供应脑组织血液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脑组织的损伤、坏死,从而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在中风中占70%以上,是中风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种。出血性(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
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中风中其发病率不足20%,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比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不论是因为先天性动脉瘤或高血压而引起的,发生在脑血管破裂时的中风类型以此称之。
中风有三大原因
脑梗死比脑出血更常见,中风是我国居民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它非常的凶险和突然。脑梗的发生是由血栓引起的,血栓会阻塞脑部血管,影响血流供应,从而引发脑梗。脑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血管变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造成脑梗或心肌梗死。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长期患有基础病可能会损害脑血管,导致血栓形成并阻塞大脑血流。
患有低血压:少数情况下,低血压也有可能引起脑梗。这是因为低血压导致脑部血流供应减少,患者的动脉可能变得狭窄或出现病变。
如何识别中风
- 120口诀:
- BE FAST:
遇到上述症状必须马上拨打120,送到当地最近正规的卒中中心进行救治。
中风如何急救
记住发病时间,及时拨打120:
中风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在此期间救治能将危险降到最低。不要等到患者半边身子不能动了,才急急忙忙去医院,从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发现家人出现脑卒中信号后,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记下发作时间,并马上将其送往有救助能力的卒中中心。平稳放置患者,保持病人呼吸畅通: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要平稳放置患者,可以侧卧,若要平躺,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吸入气管造成窒息。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袋、胸罩,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假牙应取出,防止误吞。安抚病人情绪:
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家人应保持镇静,切勿紧张,不要大哭大喊,以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不要随意给病人服药:
患者发生脑卒中,没有做颅脑CT前,很难评价是否缺血性脑卒中,不要盲目降压,更不要随意吃阿司匹林,以至于出现吃错药的情况。而且,有些患者可能会有吞咽困难,以免造成误吸。掌握正确搬运方法:
若不能呼叫120,需要自行运送,搬运病人时正确的方法是:2-3个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病人的头部和肩部,一人托起病人的腰背部。一人托起双脚,平抬病人移至硬木板或担架上。
如何预防中风?体育锻炼很重要!
“体医融合”可利用体育运动的力量来预防和战胜卒中。在卒中防治方面,体医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预防卒中: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包括但不限于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并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卒中后的康复: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提升生活质量: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还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睡眠和社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形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