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催就能成的吗?农村返乡博士直言:父母像媒人,亲友像婚介
结婚是催就能成的吗?农村返乡博士直言:父母像媒人,亲友像婚介
在当今社会,"催婚"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家庭舆论压力。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许多青年都面临着来自父母、家人和亲友的结婚压力。一位34岁的农村返乡博士孔琨,就成为了这种压力的典型代表。
孔琨是一位34岁的农村返乡博士,刚入职不久的大学讲师。据村民说,孔琨从小到大都是让父母、老师放心的好孩子,一直成绩优异,听话懂事,乖巧内秀。他高考考入本省一所985高校,一直在校读到博士顺利毕业,又在省会一所本科高校顺利入职。孔琨人生的前三十年一直都是以学生身份赢得家人和邻人的认同,也是村里人口中"学习的苗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可这位一直以来的好孩子,近年来却成为父母、家人、亲友、同村人口中"有问题"的大龄剩男。孔琨从优秀到"问题化",仅仅是一个"都这么大了,还不往家里领媳妇(女朋友)"的问题。不只他的父母如此疑虑,同村人也时常谈起。孔琨不找媳妇,成了他本家和本村津津乐道的新鲜事。
年夜饭桌上,阖家团圆,本应高高兴兴地吃饭、聊天、庆祝新年。可父母、家人轮番地催婚,让沉默许久的孔琨终于爆发:"别催了,催什么催?!你们再催一次,我就少一次回家过年!"
孔琨的父母是大多数传统农村父母的典型代表,他们一生勤勤恳恳,将子女的学业和成家立业视作自己的"任务"乃至"使命",为此小心翼翼地为子女攒钱,又操碎了心,以帮衬他们完成人生大事为自己的首要人生意义。他们的价值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嫁接"的模式:虽然自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但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学业有成,又能够顺利成家立业。为此,他们选择默默付出,任劳任怨。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关心子女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同时,有个好成绩;这一阶段,他们甘做大后方,全额供养孩子上学,照顾好孩子日常生活,以成为好学生的家长为荣。当孩子大了,他们又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工作、好家庭、好生活,以此完成"两步走"的为人父母的全部使命。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孔琨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在种地之余,在村镇上做点个体工作,用勤劳的双手培养、托举出一名农村博士、大学老师。用他父母自己的话说:"我们觉得很自豪,很有面儿!在这一点上同村人是羡慕俺的,都知道俺家出了个大博士。"但他们总是奇怪这个让他们自豪的博士儿子,为什么总也不成家?
除了孔琨的父母,亲友和同村人也普遍觉得他已经老大不小,是该结婚了,认为孔琨不结婚是不是太自私、自我、心比天高,是不是读书读傻、成了个书呆子?所以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凡是在路上碰上孔琨闲聊,或到他家做客、喝茶、吃饭的时候,核心话题总也不过是"什么时候结婚","为什么迟迟不结婚","要不要相亲"之类的灵魂拷问。
用孔琨自己的话说:"我的父母不像父母,像媒人;亲友不像亲友,像婚介。整个家庭和村庄关于我的话题,只有一个'结婚'。这不是什么温馨港湾,而是压力机器,村里的世界好像一场准备妥当,只欠我登场的婚礼。我仅仅是不结婚而已,又不是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不结婚'又没写在刑法上,大伙儿犯得着这么热心吗?我父母生养我不容易,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必然会回报、善待他们,给父母养老送终,尽儿子的责任。不结婚反而没了'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可能哩。在我看来,他们没有必要催。我的生活自己能安排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选择;犯不上千篇一律地都用自己的人生佐证俗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无误。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种生活;可孤身一人,单身一生,无儿无女也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啊!只是选择的路不一样罢了,人生之路总也能走完。"
孔琨跟父母说过上文提到的话,可他父母却不以为意,认为非常不可思议。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成年男人,先是我们儿子,可到了这个年纪也应该是你妻子的丈夫,你孩子的父亲。一个男人一生需要担起这三种责任,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这倒好,自己竟然放弃做丈夫、父亲的责任。往轻了说,你这是自私、自我;往重了说,你这是不孝啊!我的儿!"他母亲也认为:"趁着我们还能给你操持家务,帮你带小孩的年纪,你应该尽早把婚结了,自由恋爱不行,就可以考虑介绍、说媒、相亲。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你自己想不想的问题。可为什么不想呢?这也太莫名其妙了,完全没道理!"
孔琨的姑母对待他的婚事的态度也十分严肃:"我只有这么一个亲侄子,他学习和工作都不错,就差成家了。这孩子怎么读书越多越自私呢?他自己觉得单着洒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这种舒服的生活只是他鼠目寸光的幼稚看法。人在年轻的时候怎么着都成,可老了终究还是要靠子女照顾。就算进了养老院,没孩子的也都是弱势群体,何况那里的雇工哪有自己亲子女贴心?人在小的时候靠父母养育,可等自己成人后自然要接过责任的棒子,赡养父母,照顾子女。血脉传承,一直是这样的。这是老理,也是真理。他年轻的时候不成家,觉不出什么,甚至生活的更轻松。可终有后悔的那天,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所以这婚该催还得催,必须催!"
孔琨这次回家,已经有发小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喊他"叔叔",更有已经上了小学的晓小孩子。为什么读书越多越恐婚?反而那些从小读书不好,没读过好大学,工作也一般的同龄人,反而早早结婚生子?他发小也劝他:"差不多就该把婚结了,回到家里有个孩子管你叫爸爸,也是幸福的事。养孩子是辛苦的幸福。"结婚具有可催性吗?是不是不结婚就一定会后悔?这些都是复杂的开放性话题。
孔琨今天离家返校,准备新一年的工作。他在返程的高铁上给父母发了一段微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周期,不该拔苗助长。当你们催婚的时候,其实还是把我当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有独立思维和自主选择的人;这就像小时候你们催我早早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是一样的。你们常说:'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事,父母的操心都是为你好。你该听话懂事。'我明确知道,你们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我也努力成为让你们骄傲的儿子。可除了是你们的儿子外,我还是我自己。至于能否为人夫、为人父的问题,只有天知道。或许哪天我转了主意,或许我会一直单下去;这是不确定的。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会是你们深爱、也深爱着你们的儿子。"发完,孔琨望着车窗外忽闪而过的一幕幕场景,想起青丝换白发的父母,不知怎么,视线模糊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