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谢家崛起:士族时代的回光返照
东晋门阀谢家崛起:士族时代的回光返照
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王谢两大家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将为您讲述谢家从一个普通士族到与王氏并驾齐驱的历程,以及他们在淝水之战中的卓越表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即使是在东晋门阀林立的时代,王谢两大家族亦是自当不让,赫赫居首。
晋朝,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颤颤巍巍走过的一百五十年间,到东晋时君权地位的重量分移,各世家大族蠢蠢欲动徘徊在国家权力最中心,
皇帝有名义无实权,政权交迭于乱世纷涌,
实际上运筹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士族巨头无非王庾桓谢。
在谢安出山之时,谢家的势力还仅次于前面那几位豪贵。
风云际会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
西晋武帝薨世,北方连年战乱不休,
各诸侯王间互相讨伐祸称八王之乱,再有五胡乱华,
至此黄河流域民不聊生,支离破碎,举家哀目野草凄。
大批中原士族随部队衣冠南渡,拖家带口迁徙至江南一隅,这是史上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人口南移,为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根基。
其中
王谢庾桓萧
等世家都在南下之列。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挚友王导及之本族的拥戴下东晋立国。
八王之乱后司马与琅琊王氏各盟,到了王导这辈联合鼎力助推司马称帝,为此下了不少功夫。司马睿得获王导和次兄王敦的鼎力相助,自然不胜感激,登基之时的
“共坐御床”
就可见对王导的器重恩情。
因此建国初的王氏一族势力达到了巅峰,人人都知
王家是“第一望族”
,可与司马王室共分天下,朝中居要可谓簪缨不替。
颍川瘐氏从东汉桓帝时发迹,到东晋时还只算低阶士族,随后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成为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借着这层外戚身份,庾氏一族的政治势力范围也不断显耀,成为和王导一样权倾一时的重要人物。
后起的龙亢桓氏是在东晋和谢氏长久相持制衡的一族,以桓彝,桓温和桓冲为代表。
永嘉南渡,桓彝投奔司马睿,又同庾家关系较好,所在朝中均居要职,但家道声望远不及当时的高阶名士,桓温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上层,手握兵权,在消灭成汉后地位权重不言而喻,甚至可凌驾于皇权之上。
为什么说
谢家是门阀政治的回光返照
,就是在于前几家权野独大之时而谢家还未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这位新出门户此时刚刚崭露头角。
我们先看早期的陈郡谢氏。
若追溯到谢安的高祖谢缵在曹魏齐王芳时任点农中郎将,其子谢衡仕途频繁历任少傅、博士后官止国子祭酒,又因为人经略于儒而得皇帝欣赏被召在身边作贴身侍从。
谢衡的儿子谢鲲
消极入仕
,但其人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声望,名列江左八达。
另外一位关键人物-谢醌的外孙女、谢安的堂兄妹褚蒜子皇后临朝听政四十年,任命谢尚为南中郎将,又提谢家要职,促进了谢家的快速崛起。
谢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官阶不高,
仍未能进入政权中央左右国家大事
,不过历经数辈耕耘已为后期崛起之势做好充足的准备。
公元320年,谢安生。谢安为人风流潇洒,少时和叔叔一样不想做官就隐居东山,拒朝廷应召,这一呆就是二十年。好在谢家的发展如日中天,在朝中也能赢得一席之地,谢安也可以自在清净过梦寐的逍遥人生。
“六七年间征召不至,虽弹奏相属,继以禁锢,而晏然不屑。”
(《世说新语》)
谢安之于谢家,可谓承前启后的主心骨人物,继九族而往开来。
这位看似玩世不恭不问苍生,只想纵情于品茗吟诗或闲来垂钓的神仙,正领着谢氏一族走向顶级门阀之路。
门阀政治的回光返照
公元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在北伐前燕的战争中落荒而逃,又丧失预洲之地,被贬为庶人。
谢家发迹的豫州之地沦陷
,此事给谢家蒸蒸日上的权势一次沉重的打击。
谢安也坐不住了,如果再游寄于山水之间,或者再晚一步,那家族数年积蓄的威望便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万劫不复。
于是这位逍遥仙子摩挲调凌云,应征朝廷任命,东山再起的典故就出于此。
天下枭雄不断更新换代,到谢安出山之时,桓家势力在桓温的经营下愈发强大,平定蜀地,又灭成汉,数次带兵北伐,政变拥立司马昱为帝,
桓温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实际上江左政权都落入其手中,桓家权势滔天,皇位虎视眈眈却又抗之不得,司马皇室一族一时掣肘于内外竭虑的困境。
谢安早期还曾就任于桓家门下,桓彝和谢鲲在门第低下之时就已结为布衣之交,虽然各路仕途不同但依旧保持通好。
同样都是白手起家,谢家需要几代人的根基铺路,而桓氏却是凭借桓温的一己之力鱼跃龙门,甚至可辟于君王之位。
天下万民都以为晋朝此番江山不稳,是时候易主归于一统。
此前庾氏兄弟举兵冒进北伐,庾翼病亡,再加上晋元王朝的偏安一隅心态并无心思收复中原,桓温在军队中被庾翼举荐出世,声名鹊起“可功名振服江东”取桓家而代之,桓温当朝时更重重打压诛戮庾氏,庾家势力渐趋衰落。
桓温把重心寄托于简文帝身上,这简文帝司马昱呢,知道是桓大司马扶持自己登上帝位,自己无奈病重,又迫于桓家的威望,也有晋王室禅付江山立遗嘱给桓温的意思。
门阀政治本就是相互制衡,一家势力只手遮天其余必举群起而攻之。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他们怎会不知道桓温的一手好算盘?一天之内胁迫简文帝从立诏、废诏、再改立遗诏,这才算保住了东晋的江山。
由此可见,桓谢两家再为交好,但
政治立场的不同也在推着两家走向不同的氏族之路
。少不了暗戳戳的门阀争斗,谢安巧善言辞,心胸旷达,积韬光养晦之气总能巧妙化解和桓家的尴尬局面,明哲保身。
公元379年,司马曜紧急登基,是为晋孝武帝。
桓温此时看似辅政,实则朝中重心已移至谢安手中
。桓温病死,谢安为宰相执掌朝政。
公元383年,前秦将军苻坚卷兵重振,入侵中原,东晋再次身陷覆亡之际,谢安被委任征讨大都督的总揽军政,此时军民心欲摇摇欲坠,而谢安还在一旁闲适淡定的下棋。
敌人都打到家门下了,怎么还有心思下棋?这个仗要怎么打?
早年就同苻坚军队交战,谢安便让自己的侄子谢玄领军,同时又筹备精兵,选作北府兵。
谢安老谋深算,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早已备好万全之计。
前方传来捷报,
仅以七万军便大破秦军二十五万
,以少胜多,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王朝再一次于惊险中逃脱。
而谢氏家族也因为谢安谢玄等人为司马王室的效力蝉联经久,威望不绝。进控中枢权力机构,士族门阀政治权力大换血,权势豪门重新洗牌,整合分配,谢氏家门无限荣光,可比肩王氏共分天下,家族地位在门第之见的东晋得以确立,豪贵尊高,平民百姓望尘莫及。
说到底门阀之争还得归究于对军权的追逐,四家门阀相互制衡又辗转手握重兵大权,荆州一带随时可以威胁及皇权,谢家可以依靠北府兵统筹荆州,专兵西府。
和门阀林立的家族政治略见不同,谢氏独心忠于皇室,力求保魏晋江山稳固,平衡各士族权力。
接续琅琊王氏、颍川瘐氏、龙亢桓氏、高平郗氏、太原王氏等当轴士族,作为后起之秀的
谢家成为门阀政治的最后一片逆鳞,护立着孱弱的东晋王朝直至覆亡
。
“建元之后,时政多虞,臣猾陆梁,权臣横恣。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扆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唯谢氏乎!”
(《晋书》)
宜尔子孙振振兮
都说王家书法谢家诗,这两家门阀显贵不仅擅于专权,被长期视为士族领袖,此外各领域专长也颇为优秀,比如谢家鼎盛时期的后人就是人才辈出。
谢安世称江左风流宰相,不仅治国释儒道并举,久居出山则已一鸣惊人,个人兴趣爱好也各有钻就,完美的性情人格在当时揽获不少迷妹。
其侄女谢道韫正是可谓出
“未若柳絮因风起”
的才女,虽为女儿身又能提笔赋诗,但一身高雅气节不缺赴战场杀敌,也正是得此才人和王氏联姻,作为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妻子,两家强强联合以致士族鼎力。
谢安的侄儿谢玄骁勇善战,如此军事人才还有谢石、谢琰、谢晦;或谢灵运、谢朓的文学造诣深厚;到南朝时谢哲、谢嘏、谢伷、谢俨这代的后人还在朝堂任命高官…
谢氏一族的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多领域,造就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辅以,谢氏家族才可保持着高雅显贵的门第身份桓绵不绝。
结语
门阀政治作为魏晋独有的政治格局,由士族官僚不断更迭于政权中心,大局涣散又重新归于一拢,王室与士族之间、各士族之间逐求权力平衡。
谢氏的崛起是必然的,在一代代人白手起家下不断发展壮大,当
士族高官慢慢走向下坡路之时谢家却运筹帷幄逆转趋于政局中央
,所以导致后期势力过盛威胁至刘裕当权而被诛戮家门。
但不可置否,
正是谢家主导政权时的知进退,明志理于乱世纷攘,才得以维持苟延残喘的魏晋一统,庚续大汉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