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参(黄精):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
鸡头参(黄精):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
鸡头参,又称黄精,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它不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而且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也使其成为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详细介绍鸡头参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分类、生长环境、栽培技术以及药用和食用价值。
2024年4月5号,在石片村东北坡脚,刨到几根鸡头黄精。移植入采摘园内,桃树林下观察试验。
基本信息
鸡头参
- 拉丁学名: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
- 科属:百合科黄精属植物
- 生长习性:喜阴、喜湿
鸡头参药名鸡头黄精,北京俗名黄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及北方各省,如河北承德、迁安、遵化;北京的怀柔、密云、延庆、昌平(十三陵药王谷实现野生鸡头黄精仿野生种植培育技术);内蒙古武川、卓资、凉城;山西应县、阳高等地。它的叶、花、茎、根均可入药,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的功能。
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
- 姜形黄精的原植物:多花黄精
- 鸡头黄精的原植物:黄精
- 大黄精(又名碟形黄精)的原植物:滇黄精
黄精以根茎入药
-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形态特征
黄精(鸡头黄精、鸡头参、黄鸡菜、笔管菜)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无毛。根状茎黄白色,味稍甜,肥厚而横走,直径达3cm,由数个或多个形如鸡头的部分连接而成为大头小尾状,生茎的一端较肥大,且向一侧分叉,茎枯后留下圆形茎痕如鸡眼,节明显,节部生少数根。
茎单一,不弯曲,圆柱形。
叶通常5片(少为3或4~7片轮生),无柄;叶片条状披针形,长7~11cm,宽5~12mm,先端微微卷曲,叶背面少有灰粉,主脉平行,中央脉粗壮在叶背面隆起。
5~6月开白绿色花,花腋生,下垂,总花梗长1~2cm,其顶端通常2分叉,各生花一朵;苞片小且比花梗短或几等长;花被筒状,6裂;雄蕊6,花丝短,着生花被上部。
浆果球形,直径7~10mm,成熟时酱黑色。
被称为“救命草”
生长环境
阴湿气候条件,具有喜阴、耐寒、怕干旱的特性,在干燥地区生长不良,在湿润荫蔽的环境下植株生长良好。在土层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壤土中生长良好;在贫瘠干旱及粘重的地块不适宜植株生长。
栽培技术
喜阴湿环境,耐寒,故宜选低洼地或在隐蔽条件下栽培。土壤适宜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粘壤土生长,而粘土或干旱贫瘠的土地则不宜栽种。
用根状茎或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于早春或晚秋将其挖出,选先端幼嫩部分,折成数段,每段3~4节,按行距22~25cm,株距10~17cm,覆土3~5cm。
种子繁殖,播种前进行砂藏处理,约2个月左右取出播种,条[2]播,行距20~30cm。出苗后,高3cm 左右间苗,株距7~13cm。
[附 注] 同属下列数种植物的根状茎在不同地区也同作黄精入药。
(1)裸花黄精;(2)互卷黄精;(3)棒丝黄精;(4)斑茎黄精;(5)紫花黄精。
[用 途]
1、根茎药用,中药称“黄精”,药理试验有抗菌抗真菌等作用。
2、栽培供观赏。
3、栽培可作为经济项目发展经济。
4、可作科研对象,培植东北黄精,药用或合用产品。
黄精属补药,名花,是林区人民试验种植和使用的一味药用植物,对人体有保健作用。明《本草纲目》记载,黄精为服食要药,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 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报,故为补黄宫之胜品”。
鸡头参可入药,又可食用当菜。具体做法是:把鸡头参洗净,切成薄片,在沸水中煮上二分钟,捞出放上白糖,待糖化后,用筷搅拌,就成了一盘好菜,甜脆可口,津津有味,吃后有养颜美容、健脑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