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乾》《坤》策数是怎么用“九、六”计算得出的
《周易》的《乾》《坤》策数是怎么用“九、六”计算得出的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筮法和卦象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其中,《乾》《坤》两卦的策数计算方法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乾》《坤》策数的计算原理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揭示《周易》中变化观的精髓。
《周易》筮法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意思是说:《乾》的六爻的总策数是216,《坤》的六爻的总策数是144,两者相加是360,相当于一年的日数;《周易》上下篇共有64卦,总策数是11520,相当于万物的数。
这里《乾》的策数216,《坤》的策数144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由于筮法已经表明,筮占用的是六爻重卦,因此可以依据卦象的策数反推出每一爻所用的策数:
乾:216(策)+6(爻)=36(策)
坤:144(策)+6(爻)=24(策)
由此可知,这里的《乾》《坤》策数是按照阳爻用策数9,阴爻用策数6计算出来的。如果阳爻是用7,阴爻是用8,那么《乾》的策数就是168,《坤》的策数就是192。而用这两个数字同样可以得出一年的日数360和万物之数11520。
那么,《周易》的《乾》《坤》策数为什么要用“96”,而不用“78”呢?这无疑是因为《周易》已经形成了一种绝对变化观。《系辞下传》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意思是说:《易》作为一门理论,它不可以用来探索遥远的事物。作为道理和法则,它所表达的是屡屡变迁这一思想。这种变动从不停止,遍布于天地之间,或上或下,没有特定的规律,只是遵循着刚柔互相推移的法则,因此不可以把它当做恒常不变的道理,它的精神在于变化发展到哪里《易》就反映到哪里。
这段话表明,《周易》所要表达的一个基本的“道”就是变化,变化在这里已经被表述为一种绝对的状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变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它的法则是“刚柔相易”《周易》所追求的是“唯变所适”,即事物变化到哪一步,易理就要相应地反映到哪一步。《系辞上传》又说:“易与天地准”,易学的道理和法则是与天地的规律和法则相一致的。因此,这种绝对变化观必然要反映到《周易》的体系中,成为《周易》表达客观世界的具体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此而论,无论是“期之日”还是“万物数”,都是一种以绝对变化观为基础得到的结论,因此只能是用具有变化含义的筮数来表达,所以用“九、六”,而不能用“七、八”。
从另一角度来看,《周易》的《乾》《坤》的策数用“九、六”计算,无疑也是对《周易》用“九、六”表达变化的结论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