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八十年代文化思潮:文学与美术的互动与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八十年代文化思潮:文学与美术的互动与演变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06A07N0K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与美术领域涌现出众多思潮和流派。近年来,关于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为单一学科研究,缺乏跨学科的互动阐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与美术思潮互动研究”(18BZW157)从文学与美术互动视角探索不同思潮,打开了语言文字与视觉文化交汇中的八十年代思想演变新面向。

以“八十年代”为时间尺度,可见十多年间文学与美术相关思潮此起彼伏,各自均形成了近十种大小思潮。由于各种思潮的社会文化影响有别,且在当代文学、美术变革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同,根据相关思潮特点,将八十年代文学、美术相近思潮进行汇总概括,可截取冲击力大、影响广泛的典型思潮进行互动阐释。如文学与美术共同的伤痕思潮,《今天》诗歌与星星画会协同的现代主义思潮,生活流绘画与寻根文学交汇的寻根思潮,新潮美术与先锋文学互动的先锋思潮,新写实小说、玩世现实主义与新生代绘画共通的新写实思潮。由此可以创作者、作品及思潮现象为基点,截取主题、形式、群体、空间、色彩、物象等文学、美术互动的不同剖面,在思潮内部进行文学、美术的互动阐释。

文学、美术的互动阐释

在伤痕思潮中,《班主任》与《伤痕》两个起源性文本的作者状况、媒介路径、文化表意等均有明显不同,可见伤痕思潮的政治主导与弥合因素。政治主导主要表现为其主题限定性,在上下共同期待的时代变革中,可辨析出伤痕文学、伤痕美术共通的情感动因、思想面向及其审美差异。伤痕思潮发展与连环画息息相关,通过对连环画体制艺术的特征梳理,显见其语言文字和视觉图像协同的大众化、体制性艺术特质,连环画由此凝聚起个体感性与社会公共交汇的“伤痕”情感。《枫》等部分连环画图像形式,也突破了“红光亮”的革命美学,为八十年代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文学、美术共通的伤痕思潮发展演进,还表现在伤痕文学的美术书写与美术家形象塑造上,美术相关书写深化了创伤情感与人道主义主题。总体上,在政治主导下,伤痕文学与伤痕美术协调并进,汇集起上下共通的时代情感,从而打开了八十年代审美与文化变革的新通道。

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源于《今天》诗歌、星星画会群体协同中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在社会心理维度上,《今天》诗歌与星星画会以情绪聚焦和类化趋同的群体方式,通过文学、美术跨界活动,不断吸纳西方现代审美资源。七八十年代之交,《今天》诗歌与星星画会通过人员、创作与活动等群体跨界实践,以诗画互动方式不断强化当下性、形式感与主体性等现代意识,从形式到主题对现代主义文艺进行了模仿借鉴与本土转化。《今天》诗歌与星星画会的跨界互动,推动了八十年代视觉文化变革,在诗歌、绘画视觉主体的交叉互动中,以作品张贴和公开展览的视觉行动,建构出公共面向的八十年代文艺新空间,《今天》诗歌与星星画会由此成为八十年代接轨世界文艺的重要起点,并与“五四”“美术革命”遥相呼应,推动着中国文艺与世界同步共振。

在寻根思潮中,寻根小说与生活流绘画对西藏等边疆边地进行了共同开拓。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中的西藏空间审美表意不断转换,到了生活流绘画与寻根小说,边疆边地空间由革命政治修辞转向生命文化表意,视觉审美和语言文化会通的民间寻根意涵不断凸显,边疆边地由此进入文化中心。生活流油画与寻根小说的文化寻根主要在日常生活表意上展开,并在罗中立油画《父亲》、韩少功小说《爸爸爸》等“父亲”形象塑造上有所体现。寻根思潮以主体性感受开辟了文艺创造新空间,莫言《红高粱》创作表现尤为明显。梵高与印象派绘画激发了莫言创作的感官能动性,强化了《红高粱》的民间文化表意和感觉感官表达,实现了东西方审美的穿越。不过,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书画已兴起不同热潮,并以其传统基因潜在更新了部分创作者的审美思维,汪曾祺、吴冠中都从各自视角对传统书画进行了现代转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穿越与寻根思潮形成了多重映照。

先锋思潮的核心在于其形式突破性。先锋文学、新潮美术在疏离现实主义主题基础上,共同聚焦“怎么写、怎么画”的技术思维转换,形式成为先锋文学与新潮美术的审美共振点,并表现在拼贴技法的广泛使用上。通过对拼贴技法的历史梳理,结合小说、诗歌、戏剧、油画、装置艺术等具体文本,可见先锋文艺内外拼贴、思想拼贴等不同类型及特征,这些碎片般的拼贴思维映照出先锋思想的技术化表征。与形式突破和拼贴技法相呼应,先锋文学与新潮美术共同关注了生命与存在、历史与个体、自我与困境等创作主题,这些主题既有前沿性,又显示出先锋思潮难以落地的思想空转。先锋思潮还实现了“红”与“黑”的色彩修辞转换,先锋文学、新潮美术中的红色、黑色,其表意呈现与此前革命修辞明显不同,显示出强烈的生命修辞与哲学审问意味。红、黑色彩张扬的视觉感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成为八十年代视觉体制转换的核心表征。

在新写实思潮中,新写实小说、玩世现实主义与新生代绘画共同聚焦技术化的“新写实”,通过零度情感、原生态手法介入日常生活,以此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写实”。由此在纵横视野中还原写实话语的古今面向,结构出“新写实”话语与“五四”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多元关系,“写实”审美显示出特殊的中国面向。“新写实”之突破,主要表现在文学、美术对食物、烟酒及住行之物的聚焦,这些无事无聊之物凸显了个体生活意义及时代转向意涵。新写实小说、玩世现实主义与新生代绘画,以去典型化的个体空间、去意义化的个体生活、去程式化的个体审美强化了个体话语,走出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性表意结构,与现代主义相关的主体性、日常化审美表意逐渐成为文化重心,并潜在影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至当下的文艺创作。

激唤文学、美术共通的思想动能

通过不同思潮内部文学与美术的互动检视,可在宏观视野中透视八十年代思潮的形态、发展动力及趋向等。七八十年代之交,“形象思维”“形式美”“现代派”等理论话语,其政治关联、社会背景、发展趋向各自有别,但都显示出强烈的技术思维和主体性特质。如果透视八十年代文学、美术具体思潮,辨析不同思潮的命名特征、发生背景、创作主体等,则可见八十年代思潮由主题艺术化(官方主导的主题性、社会性)、形式技术化(小群体聚集的形式文化性)向文化写实化(个体日常中的思想形式性)转向的演变轨迹。可以说,八十年代文学、美术始终在国家主流(政治导向)、民族民间(传统导向)与世界前卫(现代导向)三个场域交叉发展,最终革命话语逐渐淡化或剥离,感性化的个体日常得以浮现。倘若对“形式”话语进行检视,又可见文艺形式包含着强烈的感性特质,并由此驱动了八十年代思潮的不断演变。形式驱动的八十年代思潮演变,既表现在从油画、诗歌到小说的形式突破路线上,又由频繁转换的文艺形式,显示出改革开放话语的实用主义表征,即技术推崇与形式审美的实用特质。因此,形式审美是八十年代思潮演变的焦点,其以感性意识、实用面向强化了文艺创作的技术导向,解放了文学、美术的审美思维,但也导致八十年代的思想探索不够深入,进而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了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文艺的发展。

总体而言,从大艺术、大文化视域探讨八十年代思潮,以适切跨学科特点的图像文献及多元理论介入研究,借由文本阐释与百余幅图片的交互映照,透过文学、美术互动中的审美文化变革,呈现出思想与视觉文化交汇中的八十年代新面向。这既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探索,又可以审视学科互动背后的文化观念与艺术本质,撬动文学研究的板结之处,促进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的思维转换。尤其是在当下影音媒介、技术思维强大背景下,通过语言内在思维与视觉外部直观的融会,不断强化文学、美术学科内外的深度互动,激唤文学、美术共通的思想动能,或可由此因应视觉文化的可能冲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