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普】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双缝干涉实验的“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普】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双缝干涉实验的“真相”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30/05/60780753_1145560187.shtml

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它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从19世纪的杨氏双缝实验到20世纪末的延迟量子擦除实验,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着光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神秘行为。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系列实验,特别是1999年由Kim等人设计完成的延迟量子擦除实验,这个被誉为"最恐怖"、"最诡异"的实验,究竟揭示了什么令人震惊的真相?

在20世纪中叶,先前的波动力学已经逐步让位给了后来的量子场论。但是量子力学中那诡异的"波动性",却始终萦绕在每一个物理学家脑中。

说到波动性,托马斯·杨的"杨氏双缝实验"我们都很熟悉了。凭借这一实验,牛顿的光的"微粒说"险些一度被抛弃。不过这个实验仍然属于经典力学实验,用的是一束光,而非单个光子


杨氏双缝实验

为了验证单个光子是否也具有波动性,早在1909年,杰弗里·泰勒首次设计并完成了单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但是正如当时的用词是"feeble light",所以严格来说,这个实验只能算是"弱光源",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单光子源。

不管是一束光还是单个光子,光具有波动性还不足为奇,人们更好奇的是德布罗意说的那种物质的波动性。作为有质量的粒子,电子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用来做实验的"物质粒子"。

1961年,图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提出了一种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后来1974年,皮尔·梅利等人用制备的单电子源,第一次做成了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随着一个个电子打在屏幕上,慢慢地,一副具有干涉条纹特征的图像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这一切预示着:电子似乎真的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图样

令人诧异的不止于此,更诡异的还在后面。

1979年,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研讨会上,善于开脑洞的惠勒,提出了著名的"延迟选择实验"的构想:如果我们在粒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甚至是打在了屏幕上之后,再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获知了粒子究竟走了哪条缝,那么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还会存在吗?

1982年,又有物理学家在先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点子: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方式,把粒子走了哪条缝的"路径信息"(Which Way Information, WWI)再给抹掉,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这就是后来的"量子擦除实验"。

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变种实验有很多,这期我们借助最具代表性的,1999年由Kim等人设计完成的"延迟量子擦除实验(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来详细探究下这个号称历史上"最恐怖"、"最诡异",甚至说是"颠覆了因果律"的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搞懂了这个实验,相信你以后再看其他类似实验,都能看透其中的奥秘。

Kim的延迟量子擦除实验设计

在解释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先用平时常见的、比较"吓人"的方式,来大致介绍下整个实验过程。(如果你已经对这些实验有所了解,也可以直接跳过。)

在经典力学里,当一个小球通过两个狭缝时,它只可能选择其一进行通过,所以狭缝后的接收屏上出现两片痕迹,这很正常也是很和逻辑的。注意一点,如果两片痕迹挨得很近,那么真实的图像看起来很可能是一大坨印记


经典力学场景

但是同样的场景如果缩小到量子尺度,把小球换成光子、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那么实验结果将截然不同:接收屏上出现了很规律的干涉条纹


量子力学场景

出现了干涉,这说明存在两个东西,但是粒子是一个个发射的呀,下一个粒子是在上一个粒子已经到达接收屏后才发出的,所以干涉肯定不是不同粒子之间的行为。

这就是实验的第一个诡异之处:粒子似乎像有分身术一样,它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

为了搞清楚这个粒子到底有没有真的使用"分身术",我们在狭缝处放置一个探测器,看一看它究竟会通过哪条狭缝。


放置一个观测仪器看粒子到底通过哪条缝

但是实验结果是:当打开探测器后,粒子就随机选一个狭缝进行通过,接收屏上也不再有干涉条纹;而探测器一旦关闭,粒子似乎再次同时通过两个狭缝干涉条纹又回来了

这就是第二个诡异之处:粒子似乎知道自己被观察了,它会借此改变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方式。

这回,为了不让粒子提前做决定,这次我们把探测器放在狭缝后面,让粒子先通过狭缝,我们再看它是从哪个狭缝过来的。

实验结果是:粒子的行为和之前一样,仍然是开了探测器就走一条缝,不开那就同时走两条缝

这是第三个诡异之处,也是大家认为这一系列实验最"恐怖"的地方:粒子不但知道自己此刻有没有被观察,它还能"预测"自己未来是否会被观察。或者也可以说:它在知晓自己被观察后,竟然能够改变自己过去的行为。难道真的可以穿越时空修改历史?因果律真的被颠覆了吗?

好了,上面介绍的实验过程可以说只是个思想实验。对它有了大致印象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中真正的单光子双缝实验究竟是怎么样的。

首先,真实实验中的单光子源以及双缝,都和前面设想的差不多。不同的地方是,思想实验中的那个探测器,并不是像个摄像头一样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行为。因为你要探测一个粒子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它,所以我们的探测最好能在不影响它原本行为的情况下进行。

这可能吗?

还真能!

光学实验中有一个设备叫做BBO晶体,它的作用是吸收一个光子,并产生一对儿能量减半的纠缠光子。我们把BBO晶体放置在双缝的后面,这样原先那个通过狭缝的光子就会进入BBO晶体,然后变成了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

由于这两个光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所以我们只需要用探测器探测这对儿纠缠光子其中的一个就行了,这个光子我们叫它"标记光子(idler photon)";而另一个光子则让它正常打到接收屏上即可,我们叫它"信号光子(signal photon)"。


如此一来,如果探测器A收到光子,那么说明最初的光子是从a缝过来的;如果探测器B收到光子,则说明光子是从b缝过来的。当然,如果两个探测器都有信号,那意味着光子确实同时经过了两条缝。

实验结果和之前设想的一样:只要A、B两个探测器存在,那么光子就始终只会通过一个狭缝,接收屏X也不会出现干涉图样。

如果标记光子不被探测器A和B接收,而是继续往后走,一直走到探测器C和D之间的那个半透镜上。

这个半透镜之前我们介绍过,对于单个光子来说,它有一半的概率通过半透镜一半的概率被它反射。所以无论是从a缝过来的标记光子(也就是红色路径),还是从b缝过来的(也就是蓝色路径),它们最终都会被探测器C或D接收。

全同粒子那期我们说过,根据全同粒子的特性,射向探测器C和D的光子我们无法区分其来源。(注意:这里是真的无法区分,并不是技术问题。)这意味着我们"擦除"掉了光子先前的路径信息,相当于是关掉了摄像头,于是干涉图样又回来了。

甚至于,我们可以人为地把标记光子的路径设置的足够长,长到信号光子打到接收屏X之后,再决定标记光子怎么走。但是最终,实验结果和之前推测的一样,丝毫不受影响。

但是注意,重点来了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接收屏X上并不会直接呈现出大家想象的那种干涉条纹,而始终只会呈现出一大坨经典光斑。

接收屏上的原始图样(无干涉条纹)

我们说它出现干涉图样,那是结合了探测器C或者D的数据后才得到的结果。记住:是结合了探测器数据后的结果!这点非常重要!

结合了探测器A的数据后,接收屏上提取出来的干涉图样A

结合了探测器B的数据后,接收屏上提取出来的干涉图样B

再说具体点:当我们按照探测器C接收到的光子信息,把与之对应的那些信号光子形成的光斑从接收屏X上提取出来后,我们才会看到干涉图样。转换成坐标图的话,波峰的地方就是亮条纹波谷的地方就是暗条纹。同理,如果把探测器D的信息对应的光斑提取出来后,图像也是一个由多个波峰组成的干涉图案。

结合了探测器A的数据后,接收屏上提取出来的信号光子数据

结合了探测器B的数据后,接收屏上提取出来的信号光子数据

但是发现没有,这两幅图像正好错了半个波长,每一幅的波峰都正好和另一幅的波谷重合。而当我们把两个图像叠加在一起后,由于波峰和波谷重叠,最终只会呈现出一个大的波峰,它对应的正好就是我们在接收屏X上直接看到的那个没有干涉的一大坨光斑。

A和B两幅干涉图样重叠后即为接收屏的原始图样(忽略颜色情况下无干涉条纹)

两个探测器对应信号光子数据叠加后效果

顺带说下,如果我们选择不擦除路径,让标记光子直接走到前面两个探测器A、B上,那么最终提取出来的图像,无论是分开的还是叠加后的,都只会有一个大的波峰,也就是没有出现干涉

不擦除路径信息时,结合探测器A的数据,接收屏提取出的图样(无干涉条纹)

不擦除路径信息时,结合探测器B的数据,接收屏提取出的图样(无干涉条纹)

A和B两幅无干涉图样重叠后即为接收屏的原始图样(仍无干涉条纹)

所以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接收屏X上的光斑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变化的是我们对它的"解释"!

这句话怎么理解?关键在于量子纠缠。

由于信号光子和标记光子它俩处于的是纠缠态,所以对于这对儿纠缠光子,单方面来说它已经不是完整的个体了。如果用"互补原理"的话说就是:这对儿纠缠光子是最初那个光子的两个面儿,如果要描述最初那个光子的行为,这两个纠缠光子的情况你必须都要考虑到。用弦论的话说:这里的干涉行为可能发生在更高的维度上。

假如我们把排除了标记光子后的部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那么对于系统中的接收屏X来说,它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但是事情的整个过程,却是包含了后面探测器接收标记光子部分的。这个实验人们之所以觉得"恐怖",关键就在于我们用了不完整的信息来解释一件原本完整的事情。

可是,这么说的话,难道一切都只是量子纠缠惹的祸?那假如真的能找到一种不需要依靠量子纠缠,完全像思想实验说的那样,可以直接对原始光子进行探测的方法,那又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不管是现实实验中的探测器,还是思想实验中的摄像头,无论什么测量方式,在我们探测到光子之前,光子的波函数还没有坍缩,所以它根本就没有表现出粒子特性。人家光子一直都是像费曼的路径积分说的那样,同时走了所有路径,自然也包括那两条缝。只是我们说它是从哪条缝过来的,这完全是根据此刻光子表现出的粒子特性,自己脑补出来的路径而已。

所以呢,光子并没有改变历史,未来也不会决定现在,它只是在帮助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罢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