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丨自然篇(骷)
每日一字丨自然篇(骷)
“骷”字最早见于北宋《广韵》,其造字本义为枯骨。本文将从字源演变、历史文献记载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汉字。
枯骨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骷”kū,形声字,从骨古声,‘骷’字目前最早见于北宋《广韵》。骨,与骨骼有关;古,固定车轮(的插销),此处引用‘老、旧’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枯骨。
备注:“婁”字的本义是“一种双手操作的、用于犁地、播种的农具”,“髏”字取自农具“婁”中起“播种”作用的配件,即“卥”的“过滤、漏”义。
“骷髏”一词最早的出处可追溯至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而在《庄子·至乐》(约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一文中,提到了“髑髅”一词。
“蜀”,象形字,目前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取自先商古民对“柞蚕、蚕”的特殊观察。在古人眼里,这种虫的一侧是大大的眼睛(目),另一侧是长长的虫体(虫)。现如今,我们才知道蚕类的眼睛很小,蚕的头部有左右两侧各六个单眼,这些眼睛主要用于感光而非形成清晰图像。可在遥远的先商,这样描述事物是极具创造力的。
根据“髑”的发音,推测,其与“獨”的造字逻辑相似。人体骨骼中,相对而言,仅有脊柱和头骨是不成对儿的;而且头骨与脊柱相连接也符合“鐲、燭”的造字逻辑。故推测,“髑”是指脊柱和头骨相连的骨骼或骨制品,“髑髏”可算作“骷髏”的早期说法。
扩展阅读:
《庄子·至乐》(节选):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古文释义
【集韻】空胡切,音枯。
【廣韻】骷,髆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