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面裙形制演变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面裙形制演变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x361.cc/page/2024/0820/24697769.shtml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中极具特色的裙装,其独特的形制和演变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妙,也为当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本文将从马面裙的形制来源、形式要素、演变过程及其在当代的复兴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示这一传统服饰元素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服饰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的演变往往体现出一个国家、地区生产能力、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风尚和审美倾向的变化。对本民族传统服饰进行溯源,在把握其形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重塑文化认同和构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马面裙是极具中华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之一,尽管在二十世纪20年代左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国风盛行的今天,其独特的造型结构特征、富于层次感的视觉形式受到女性的喜爱。2022年知名服装品牌迪奥(Dior)发布的早秋系列第六套新品中长半身裙因采用了马面裙的基本形,将马面裙推向了时尚关注的焦点,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国传统服饰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研究马面裙的形式演变,及其在当代复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服装设计师及研究者提供一种中国传统服饰当代创新的思路。

马面裙的形制来源

马面裙,也称“马面褶裙”,是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女性服装。马面裙的形制来源目前尚存在争议,目前在学术界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马面裙来源于宋代的旋裙。《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记载:“旋裙重叠,以多为胜。”[1]旋裙是宋代妇女为了方便骑驴而穿着的裙装,其特点是前后两片相等大小的裙裾在两侧部分重叠缝合到裙腰上,两侧开衩,便于穿着者骑乘。宋代文学家江休复在其《江邻几杂志》中记载司马光说:“妇人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胜,以便乘驴,其风开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羞耻如此。”旋裙布片上部与裙头缝合而下摆不缝合,因此在行走、劳作、骑乘时腿部不受限制,具有便利性。旋裙是较为典型的两片裙结构,与马面裙结构原理相似,因此被认为是马面裙形制的来源。

另有研究者认为马面裙来源于契丹人的缺胯袍,其直接证据来源于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张世古的墓葬壁画(如图1)。在壁画中,可以看到奉茶的女性身着缺胯裙的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契丹人袍服与中原汉族所穿的缺胯衫有所不同,契丹人的缺胯袍不在两侧开衩,也不是无缝的直喇叭筒,而是在臀部开衩。开衩的两片以纽扣固定在一起,便于在骑马时解开扣子。可以看到,墓葬壁画中的缺胯裙并非契丹人传统袍服的样式,而更多的是呈现汉族传统缺胯裙的样式。宋辽时期,汉人与契丹人有着较为广泛的接触与交流,由于宋人文明典范较为成熟,契丹人服饰受到宋人服饰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马面裙来源于契丹人缺胯服的可能性较小。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马面裙的名称与造型特征来源于中国古代城墙用于进行军事防御的马面(如图2),马面是探出城墙的一个矩形墩台结构,因其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2]。马面裙的前片也是居中的狭长造型,因此有学者推断古人可能以二者形似,故将这种裙型称为马面裙。

马面裙的形式要素

“裙”这种服装形式在全世界范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将布料围绕在身上,或缝制成简单的筒形,成为裙子的雏形。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而“裳”即是裙,马面裙就属于较为典型的汉服样式。在形式要素方面,马面裙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下将分别从结构、廓形、装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特征

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裙结构总体上是围合式的,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裙实物——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深黄绢单裙(马山N17-3)是典型的代表,裙体用多幅布料缝合一体,穿着时用腰部穿绳围合起来[3](如图3)。马面裙的基本结构沿袭了围合式结构,裙身前后共有四个裙门,裙门之间以裙褶相连,裙门与裙褶的上部与腰部布片缝合,下端不缝合,穿着时腰部围合。由于裙褶结构有较好的伸缩性,因此穿着者在行走、劳作时不会被裙子限制自身动作。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及现有的服装款式来看,马面裙在穿着时并不限制围合的方向,在历史上有争议的“左衽”“右衽”问题基本上对马面裙的围合方式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马面裙通常被上衣遮盖住裙腰,围合后的裙体左右较为对称,因此不易被人注意到。

造型特征

马面裙的字面含义基本概括了其造型的基本特征。裙门通常采用横短竖长的矩形造型,与城墙马面形似。对出土实物及现存文物进行测量发现,传统的马面裙裙长通常在70~95CM之间,裙腰长度通常在58~150CM之间。裙体展开时,外轮廓呈扇形,横竖长度比例通常在1∶1.9~1∶2.3之间;裙体围合时,廓形呈正梯形,横竖长度比例通常在1∶1.6~1∶2.8之间。在内部造型方面,马面部分线条较为简单,裙褶通常为左右对称,褶裥的宽度通常根据裙身幅面宽度、穿着者的体型及款式审美需求确定。总体而言,马面裙的造型以均匀对称为主要特征,造型元素以直线为主,线条间有明显且规律的疏密变化,整体没有复杂的立体曲面元素。

面料特征

由于结构造型对成型工艺没有特殊的要求,马面裙在面料选用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所选用的面料取决于其所在年代的纺织技术、衣冠制度、时尚流行以及穿着者的个人倾向。如牛犁教授在对明末江南地区士族墓出土马面裙的研究中发现,绸、缎、绫、罗、绢、纱、棉这七种面料是明末马面裙常用的面料,体现了当时穿着者的身份和经济实力[4]。值得注意的是,马面裙在面料的选用上较为充分地考虑到穿着者的舒适度、便捷度以及制作的成本等要素。如马面裙的裙身多采用较为光滑绸、缎、锦等贵重面料,在内衬常采用棉布,这样使贵重材料尽可能使用在视觉效果明显的外部,而裙内的棉布泽能保持较好的舒适度。马面裙的裙头部分通常采用棉布和麻布,这是考虑到在穿着时裙腰处与躯干发生直接的接触,需要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和耐磨性。

装饰特征

马面裙的装饰以刺绣和机织纹样为主。在装饰元素的选择方面,云纹、如意纹、植物花卉纹样、瑞兽纹样及飞鸟纹样是马面裙较常出现的内容,其中通常以云纹、如意纹为边缘化装饰要素,以花卉、瑞兽、飞鸟等为中心装饰要素。由于马面裙是为女性设计的服饰,通常瑞兽纹样要少于花卉和飞鸟纹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时期有较为严格的衣着等级制度,使用超出自身等级的服装纹饰属于僭越行为,但该制度在女性服饰方面的限制较为松散,因此在现存的明代马面裙上有僭越使用皇室凤纹的情况。在装饰元素的分布方面,马面裙的纹样主要出现在马面形裙门上,并主要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装饰,在裙褶上常以稀疏的点状装饰或无装饰为主,总体呈现明显的主次关系和疏密对比效果。另外,马面裙的主要装饰元素较多出现在裙摆偏下的位置,这是由于古代女子通常会用上衣下摆覆盖住裙腰部分,因此在裙摆中上部进行装饰就显得较为多余和浪费了。

马面裙的形成归因及形制演变分析

马面裙的形成及其形制变化受到社会生活形态、文化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厘清传统服饰发展的脉络,并为传统服饰的当代传承和创新提供思路。

马面裙的形成归因

1.马面裙的形成是女性广泛参与到社会活动的结果。中国先秦时期男性穿着的深衣是不开衩的,其形式庄重典雅,但不便于骑射和劳作,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向中原地区迁徙,其穿着的开衩袍服具有较好的便利性,因此较能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需求,两侧开衩的袍服逐渐普及,成为男性主要的日常服装[5]。对于中国传统女性服装而言,形制的变化也同样受到日常生活劳作需求的影响。由于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劳动中,着装的功能性要求逐渐增多,因此吸收了男性开衩袍服的结构特征。在前文关于马面裙起源的分析中,学界较多认可“旋裙”起源说,而旋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采用两侧开衩的方式增大了腿部活动的范围,使女性便于骑乘,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马面裙的形成是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这一推断。

2.礼制的规训促成了马面裙独特的结构。马面裙的开衩与男性袍服开衩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传统礼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男女大防”是不可逾越的规范,对于女性来说,身体、容貌、穿着美的最终决定权不在她们手中。作为被凝视的对象,她们要遵从男性的一系列制度、习俗甚至那些无法言明的潜在习惯[6]。中国古代女性固然比男性更加注意减少肢体的裸露,而服装开衩结构带来的生活和劳作上的便利也令人无法舍弃。因此,在采取缺胯袍的结构基础上,使用马面褶将前后片连接起来,既保证了裙装的活动便利性,也尽可能地减少了腿部的裸露,兼顾了实用与礼制的双重需求。

3.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影响了马面裙的形式美感。居中对称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古代建筑、器物、图案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一方面,中轴线是人造物41a513cb9d3c460748eb511d5059eff5a14d7cdbd98b82e5a678678057870ce1取得对称美的重要基准;另一方面,中轴线也是人造物的视觉中心,承担着装饰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服饰自古就重视中轴线的装饰感,特别是在宫廷礼服上有鲜明地体现,如天子的冕服通常为深衣,在腰部自后向前束系大带,多余的部分垂下称为“绅”,居中对称覆盖在裳前,形式上端凝庄重,女性贵族的服饰也有此类特征。马面裙的前片居中对称,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同时由于马面具有一定的幅宽,适宜进行织绣等装饰,并与左右两侧的马面褶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既有居中对称的庄重感,也不乏韵律感,既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也满足穿着者对便捷的需要,实现了仪式感与日常穿着需求的有机融合。

马面裙形制演变

明清两代是马面裙的主要流行时期,从形式要素的角度来看,马面裙的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装饰两方面。

在结构方面,明代马面裙基本为两片马面交叠、正面轴对称结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马面裙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尺寸及褶裥数量的不同,总体上在平稳中求变化,形态平稳、细节丰富,在对称中求得统一[7]。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官方制度的松弛,马面裙的结构逐渐开始向繁复发展。清代马面裙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结构,裙腰由单条变为两截式裙腰,更为贴合人体曲度。褶裥变得更加细密,数量也大大增加,并衍生出侧裥式、襕干式、凤尾式等形制类别[8]。以凤尾群为例,其前后马面和两侧裙褶不再连成一整片,而是由细长且末端带尖角的彩色布条直接连缀到裙腰处,后由于布条间的空隙较大,难以遮蔽身体,因此改为将彩色布条围系在马面裙外,与内部的裙身形成上下两层覆盖的结构,视觉层次感极为繁复。

在装饰方面,明代初期的马面裙较为简洁,自中后期始社会各阶层的马面裙较多效仿宫廷的装饰,装饰的纹样多有僭越,同时较多采用织金、妆花等工艺在绸缎等面料上进行大面积的低对比度底纹装饰,显示出当时淡雅自然的审美倾向和高超的织造技术。清代的马面裙在装饰上追求华贵富丽的格调[9],在裙门、裙褶、裙襕等处往往采用绣工制作繁复的装饰纹样,在一些裙型上会使用深色绸条作为装饰,将布幅分隔为有序均匀的长条,由于形似阑干,因此这类马面裙被称为“襕干式”。从总体上来看,清代马面裙的装饰更加倾向于明艳的色彩对比和明显的疏密对比,装饰元素的数量也明显多于明代,这主要是受到当时统治者的主流审美倾向影响。

马面裙形式元素的当代发展及应用

受西风东渐的影响,马面裙在民国时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乏人问津。直至20世纪末,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马面裙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影视剧、游戏动漫乃至婚礼庆典和街头时尚中,马面裙已经成为独具文化符号特点的视觉焦点。例如,1981年初,黛安娜在被宣布成为王室新娘时就穿着了红色绸面刺绣马面裙作为与英王室成员见面的礼服(如图4);1998年,迪奥(Dior)秋冬高定秀场上,由John Galliano设计的连身裙(如图5)则是在马面裙的形式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目前马面裙已经主要分化为两种形式:围穿式和套穿式。传统的马面裙无论其细节形式如何,都采用围穿的方式,裙腰处是开放式结构,穿着时将裙腰沿身体缠绕包裹起来,然后用布带系起固定。由于结构特点,围穿式的马面裙对穿着者腰围的要求并不苛刻,但穿着的过程较为繁琐,并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套穿式的马面裙是在现代裙型基础上采用了马面结构的产物,其具有马面、裙褶等基本特征,但在裙腰处采用了封闭围合的结构,穿着时需要先将两腿套入裙腰、裙身,然后用拉链闭合裙腰进行固定。由于套穿式的裙装无法调节裙腰长度,因此对穿着者的腰围有一定的要求,但穿着较为简便,更加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在汉服领域,套穿式的马面裙受到了一些非议,其主要原因是套穿改变了马面裙围穿的基本形式,持此观点者认为套穿马面裙仅仅是借用了马面裙的外观形式特点,失去了马面裙的内在结构特点,不能称之为马面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服饰形式都是人们在其所处时代环境下的选择,就马面裙而言,其本身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在穿着的便利性、审美的时代性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简约、繁琐并不是一成不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随势而变,才使得马面裙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女性的穿着需求和审美诉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基于这一现实,反观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不难发现,传统服饰形式的再现并不单纯是设计师主观创作意愿的结果,是受到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审美意向和使用需求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传统形式要素的传承与发展也并非简单的借用和堆砌,而是要植根于当代生活的土壤,与时代相契合的再创造与新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将死去的文化遗产变成鲜活的传统。

结语

马面裙的起源、发展与复兴承载着汉民族服饰演变的历史,通过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服饰演变的深层逻辑,揭示其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规律。在文化自信成为当代中国发展重要旋律的今天,对马面裙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