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曾有战列舰!这真的不是架空历史小说
清政府曾有战列舰!这真的不是架空历史小说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曾试图重建海军,不仅订购了巡洋舰,还计划购买战列舰并引进整套造船工业体系。这一计划虽然最终因辛亥革命而中断,但其规模和野心令人惊叹。
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清朝由于甲午战败和庚子赔款,资金短缺使得财政接近破产。但在清朝灭亡前几年,朝廷的年收入却突然增加。在南宋时期,朝廷收入最高记录为8000万两白银。而清朝即使在乾隆鼎盛时期,财政收入也只达到5000万两。然而到了清末,由于工业和口岸开放的发展,以及税收逐渐现代化,朝廷的年收入首次超过了乾隆时期。不久,又连续超过了1亿、2亿两白银大关。到了清朝的最后一年,财政收入超过了3亿两白银!
海军重建计划
清政府在1909年制定了一个7年的海军发展计划,计划包括订购战舰,重建南洋和北洋两大海军,以及建立一所西式海军大学。洋顾问提供了帮助,计划最初拨款2000万两白银,后来增加到8000万两。不过当时,一艘万吨战列舰的售价只有大约白银300万两。
清美同盟
在那个时代,英国作为海上霸主与新兴的东亚强国日本结成同盟,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为了不让太平洋西岸的利益被英日同盟独占,开始积极拉拢清政府,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当时的美国,虽然已经是经济强国,但在列强中的地位还比较低,很难拓展自己的市场。因此,美国为了扶植大清,利用退还庚子赔款的方式,建立了著名的清华大学。
在谈到清政府购买船只时,由于当时能够建造战列舰的国家与日本关系友好,例如英国;而暂时无法替外国建造战列舰,例如德国。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最好的合作伙伴就是美国了。
中美海军交流
那个时候,清朝和美国之间的海军交流十分频繁。1908年10月30日,美国的大白舰队的部分舰队访问了厦门,中国的海军精锐纷纷出动参加迎接和礼仪活动。为了表示感谢,1910年新春,美国再次派出5艘军舰到厦门,并赠送了银杯。
1911年8月到12月期间,中国海军的考察团受邀前往美国考察,他们在美国订造了一艘名为“飞鸿”的巡洋舰。随后,在1911年9月10日,中国的“海圻”舰也访问了美国本土。
《伯利恒合同》
为了避免引起第三国的干预和戒备,中美两国以商业合作的名义展开了海军同盟。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代表公司签订海军建设援助合同,在后方提供人员、资金和技术等各种支持,清政府海军部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伯利恒合同》(又称《贝里咸合同》)。
1908年的世界钢都——美国匹兹堡
清政府计划投入2500万两银子以满足海军的需求,先提拨200万两用于现有枪炮弹药厂的改良或新厂的建设,并再次提拨200万两用于现有船坞制造局的改良或新局的建立。余下的银子将用于制造中国船厂无法造出的海军舰船及大炮,其款式度量由政府决定。
然而,合作方案还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皇帝退位了。到了1913年底,北京政府计划重新启动合同。海军总长刘冠雄和伯利恒公司代表进行了谈判,谈判内容包括资金需求达2100万两的军舰建造方案。合同中提到,“中国船厂所不能造的海军船舰和大炮”是指什么呢?原来,清朝海军想要建造特拉华级的新式无畏舰!只是为了防止引起外国的关注,故意用含糊的措辞来表达。
在民国初年,国家形势动荡不安,因此无法全力发展海军。最终,在1914年初,民国政府以“政治上的理由”正式通知美国方面,决定不继承《伯利恒条约》(该条约是关于中国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和利益的)。此举可能与日本的干涉有关,至于为何北洋政府没有亲美,还不得而知。
历史设想
如果当年合同得以完全实现,那么会有怎样的情景呢?首先,我们不妨先不去考虑引进整个造船工业的人才和技术对未来带来的帮助有多大。仅仅就中日战舰对比而言,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特拉华”级战列舰,是美国1910年刚刚服役的一艘新型无畏舰。
“特拉华”级战列舰的305毫米巨炮
一战前的日本海军主力舰:
- 萨摩1910年3月竣工
- 安艺1911年3月竣工
- 2艘河内级1912年入役
- 4艘金刚级1913年8月, 1914月8月, 1915月4月入役
- 2艘扶桑级1915年11月和1917年3月入役
- 2艘伊势级1917年12月和1918年4月入役
河内号线图
河内级相关数据:
河内号战列舰
萨摩号与安艺号相关数据:
安艺号战列舰
萨摩号
游戏中的河内号
这段话简要说明了在1913年之前,日本的海军当时没有任何战舰能够胜过特拉华级战列舰,在1915年以前,中国的实力也不会明显劣于日本。然而,随着中国国内造船技术的成熟,特别是以美国技术为基础的中国造船能力的增强,从此中国的实力不再比日本差。
“特拉华”级战列舰
加之中国的体量与潜力,在一战之后重回亚洲第一并不是难事……
历史不能改变,唯有大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