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诗词微塾】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词微塾: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在诗词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这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一个命题。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和创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学诗者参考运用。
点染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在诗词中运用点染法,需要多个名词构成意象,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是列锦。
虚实法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让人回味。在诗词中运用虚实法,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是通感和比喻。
动静法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互衬。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在诗词中运用动静法,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是对比、通感、比喻等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诗词中的综合运用。譬如说,
- 套用,在一种修辞里面套用另一种修辞。
比如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在对偶修辞中套用了用典的修辞方法。
联用,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修辞。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中便运用对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兼用,在一个语句中,从一角度看是某种修辞,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另一种修辞。
如王实甫《西厢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句诗中兼用对偶、夸张、比喻三种修辞。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便兼用夸张和比喻两种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
比喻
通过将两类不同事物进行相似点的比较,用形象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或者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水比喻愁绪,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愁绪的绵长和无尽。
拟人
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可以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高适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比战士和美人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通感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如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通感手法,将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联想
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这种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可以使诗歌意境开阔,情感丰富。如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通过联想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