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肠道菌群与脾虚证竟然紧密关联: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智慧的交汇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肠道菌群与脾虚证竟然紧密关联: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智慧的交汇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1/16/3552233_1143504270.shtml

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虚证之间的关联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医理论中的"脾主运化"概念与之有着惊人的契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肠道菌群与脾虚证之间的深层联系。

肠道菌群:人体健康的微观支柱

人体胃肠道是庞大复杂的微生物栖息地,容纳着一千多种微生物。健康成人肠道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主导,另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少量菌群。这些肠道菌群在人体生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度参与炎症调控、免疫调节、代谢消化吸收及神经功能调节等过程,是慢性疾病研究的重点方向。

肠道菌群与脾主运化

中医理论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滋养全身的关键。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肠道作为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其菌群稳定对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如同精密生化工厂,其编码的大量基因产生丰富的酶,参与糖类、淀粉、蛋白质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有力推动机体消化吸收,为脾主运化奠定基础。

胃肠道运动是消化吸收的重要环节,受神经系统、平滑肌和胃肠道激素等协同调控。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紧密相连,在众多细菌过度生长的病症当中,胃肠的动力障碍,常常会成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胆汁酸、短链脂肪酸、色氨酸代谢产物等,可与肠内分泌系统、肠神经系统、肠平滑肌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胃肠道运动。

例如,远端胃肠道神经元表达的芳香烃受体可被肠道菌群诱导,从而增加肠道运动。无菌小鼠结肠转运缓慢,补充短链脂肪酸混合物后蠕动增强,丁酸可通过粘膜5-HT信号促进肠运动,充分显示肠道菌群在胃肠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与脾失健运

中医认为人体是平衡有机整体,这与微生态学中肠道菌群和人体宿主的动态平衡理念相符。在肠道菌群与脾的关系中,脾失健运和肠道菌群失调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脾虚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脾胃功能失调会引发湿热、浊毒等病理产物,出现便溏、腹泻、腹胀、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肢体失养、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和纳差等,这些都会破坏肠道微环境,使肠道菌群紊乱。反之,肠道菌群失调又会加重脾虚症状。

临床研究中,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分枝杆菌属、包西氏菌属、丁酸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动物实验显示,脾虚模型大鼠肠道内梭菌纲比例下降,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道内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

免疫学研究显示,脾虚证与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方面意义重大,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揭示脾与肠道菌群的深层联系。

中医健脾治疗与肠道菌群调控

脾虚证涉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足、抵抗力下降、能量代谢降低等方面,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结直肠癌等)及非消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风湿病等)的常见证型。

近年来,中医健脾疗法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备受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健脾中药复方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在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中,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属减少,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属增加,肠道菌群定植抗力减弱,且不同亚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有差异。

研究显示,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较高,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丰度则比较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况刚好相反。经过健脾治疗,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双歧杆菌数量上升,肠杆菌数量下降,肠道菌群定植抗力增强。

溃疡性结肠炎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下降,不同病情程度和中医证候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不同。研究发现,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降低,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和梭杆菌数量升高。

中医健脾疗法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降低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症状。

结直肠癌

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中,大肠埃希氏菌、脆弱拟杆菌、肠球菌、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等细菌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脾虚证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常见,肠道菌群失衡是重要病理基础。

中医里的健脾疗法,可以调整肠道菌群,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健脾解毒方加减可使脾气亏虚证CRC化疗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下降,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其他疾病的关联

除此之外,在功能性腹泻、肝硬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抑郁症等疾病中,肠道菌群也起着重要作用,健脾中药如参苓白术散、健脾散精汤等在调节肠道菌群稳态方面有良好效果。

肠道菌群与健脾中药

肠道是人体药物吸收和代谢的重要部位,中药药效得以发挥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息息相关。中药汤剂中的多糖、黄酮、皂苷等成分需要经过肠道菌群的分解代谢,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并加以利用,进而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用于治疗脾虚证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等,其发挥健脾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的作用发挥也依赖肠道菌群。

以黄芪多糖为例,研究显示,将黄芪多糖干预后的粪菌悬液灌胃给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可改善大鼠体重、进食量及代谢水平,说明黄芪多糖可通过肠道菌群代谢途径,改善脾虚大鼠消化吸收功能。

白术麸炒后多糖含量增加,用白术多糖灌胃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能提升大鼠肠道有益菌群丰度。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和白术多糖等还能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部分联合给药可重建结肠炎小鼠免疫平衡,减轻结肠黏膜损伤。

另外,健脾补益类中药复方中,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得到证实,如四君子汤多糖能调节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免疫功能,缓解脾虚症状。

除多糖成分外,健脾中药中的皂苷、黄酮等成分同样受肠道菌群影响。例如,人参皂苷在未用抗生素时对小鼠离体肠管平滑肌有明显舒张作用,经抗生素处理后舒张作用减弱,可能与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数量减少有关,凸显了肠道菌群在药物代谢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及未来展望

脾虚证涉及多个系统,症状复杂多样,尽管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仍需探索能全面反映其本质的指标群。未来研究将聚焦于脾虚证候表型与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挖掘不同疾病脾虚证候表型的特征性菌群谱,为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的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未来的进一步探索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奥秘,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