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蛟龙行动》:叙事混乱、手法低劣与厌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蛟龙行动》:叙事混乱、手法低劣与厌女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451316/

《蛟龙行动》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由林超贤执导,张涵予、黄轩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中国海军截获关键情报后,派出新型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的故事。然而,从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七年前《红海行动》的确是一段商业神话,而《蛟龙行动》与这个神话无关,它是一部失败且令人厌烦的作品。

营销策略失当

从“保护好中国的机密”这一宣传口号开始,博纳影业在《蛟龙行动》的营销上显得策略失当,昏招频出。释出的多部预告片在内容上存在诸多问题,甚至让许多观众对影片描绘的重心究竟是潜艇兵,还是蛟龙小队感到十分困惑。为了挽救《蛟龙行动》在春节档预售的低迷表现,片方选择于1月26日和27日提前点映,试图通过部分观众的反馈来为影片造势,希望以此借助类似七年前《红海行动》的“逆袭”奇迹来扭转市场走势。然而,从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七年前《红海行动》的确是一段商业神话,而《蛟龙行动》与这个神话无关,它是一部失败且令人厌烦的作品。

叙事混乱

《蛟龙行动》的故事简介如下:未来某日,中国海军截获关键情报——一艘超级潜艇正密谋一项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绝密军事计划。我方派出新型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然而,通过电影的剧情简介,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影片描绘的重心究竟是什么?是以“蛟龙小队”为核心的特种作战行动,还是以“龙鲸号”上的潜艇兵为主线的海底斗争?从最终影片的呈现效果来看,导演林超贤似乎也在为这一叙事重心而纠结。

《蛟龙行动》与《红海行动》确实存在显著的叙事差异。相比于《红海行动》聚焦于一支特种部队的战斗,《蛟龙行动》显然试图通过更加庞大的叙事体量来展现复杂的军事实践。从潜艇核技术人员到后勤人员,从声呐兵到艇长,甚至到参谋长,《蛟龙行动》试图将所有可能涉及的角色和场景纳入叙事范围,呈现出一种“大而全”的野心。然而,这种“无所不包”的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了叙事上的巨大挑战。林超贤虽然在《红海行动》中展现了对动作场面的绝佳掌控力,但他并非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创作者。在《蛟龙行动》中,庞大的叙事机器不仅没有为故事注入更深层次的情感或逻辑支撑,反而最终成为一种负担,将林超贤压垮。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蛟龙行动》无法将庞大而多样的人物归拢到一个有序的叙事框架中。一旦影片进入多线并行的阶段,叙事结构便如无头苍蝇般失去了方向,情节推进显得杂乱无章。平行蒙太奇的镜头交织,并没有在彼此的叙事链条上形成有效的呼应与情绪上的铺陈,而是一锅乱炖。人物会在某一瞬间发出“我要行动”的机械口号,但镜头立刻切出,紧张搏击的场面又迅速出现。镜头再次切离,高喊口号的人物再度响亮喊出原先的口号,却依旧无实际行动。

台词生硬

比叙事更糟糕的是影片的台词。《蛟龙行动》的台词就像充满黑话的学术论文。影片中存在大量如“深弹”“超空泡鱼雷”“反鱼雷鱼雷”“诱饵鱼雷”这样的词汇,虽然不可否认这些专业术语在实际作战中确实存在价值,但在电影中的大面积覆盖,并不能由此成为剧本作者专业性的标志。相反,这些高浓度堆积的词汇预示着剧作家无法将专业领域的名词化解在商业电影的通俗化文本中,反而暴露了不专业性。这些难以稀释的词汇如同一个个的团块,挡在了表演的发声腔调之中,阻碍了观众有效的移情与认同。

逻辑矛盾

如果向《蛟龙行动》讨要一些稳定的逻辑,那么会发现所得空无一物。由张涵予扮演的赵启航艇长,在第一次军事行动中,不与上级沟通,贸然前往活火山活动的危险海域,最终造成任务失败,潜艇破损。面对外部的巨大威胁,上级部门仍然坚信赵启航的指挥能力,依然安排他作为核潜艇的艇长执行危险系数极高的任务。在面对被击沉的身份不明的敌方舰艇时,赵启航“果断决策”,命令蛟龙小队前去救援,却最终导致敌方舰艇的两发鱼类击中本艇,造成巨大损失。在这一连串荒诞的任命与决策过程中,赵启航起到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他显然不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者,但他依然占据着潜艇最高的指挥席位,向众人发号施令,为朋友般的参谋长“宠爱”。

在潜艇被鱼雷击中的危机关头,赵艇长只是简单吹奏起音乐,就将上下官兵的军心凝聚起来,这样的场面高度符号化与程式化。人性与人情不重要,所有官兵不过是样板,完成必要的剧作指令就是他们的使命——这无疑是剧作者倦怠的又一典型表现。

当然,赵启航角色的糟糕似乎要归因于剧作结构的要求。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英明”决策,何来剧作动力呢?反过来说,将剧作的动力设定为一个索引现实的“高级将领”的决策失误,又是多么不可思议。

由黄轩扮演的蛟龙小队队长孟闯也是一个十分古怪的角色,他极端暴躁,对下属严苛,但这并非出于遵守军人的严格纪律,而是如同一个躁狂症患者病发时的歇斯底里。孟闯的创伤是可以理解的,但黄轩的表演将这个忍受结构性压抑的人物形象推向了一种反体制的边缘。无论是孟闯粗暴的言行,还是用力过度的动作,起到的作用都是负面的,并不能成为人物塑造的有效标签。

于适扮演的韩骁,从登场之时,就对孟闯抱有敌意。没错,《蛟龙行动》在本已杂乱不堪的结构里安插了一条兄弟和解的弧光。在集体主义美学的要求下,这条弧光必然走向和解;但从影片本身以脸谱化方式创作角色的路径来看,这条弧光毫无存在的必要——它既不感人,也没有悬念,反而与结构一起加剧了影片臃肿且丑陋的面貌。

《蛟龙行动》糟糕的逻辑更体现在对“声音”的处理上。当后勤人员将餐盘不小心打翻在地时,他们表现得十分羞愧,并指出在潜艇之中,任何巨大的声音都是不能被允许的。但当影片进入“紧张”的潜艇战斗过程时,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在歇斯底里地呐喊。这样的前后矛盾对《蛟龙行动》的影响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影片所打出的“严格”制作标签是不可靠的,也不值得被信赖。

从林超贤的角度,这种幼稚且前后矛盾的声音处理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手法拙劣——在他眼中,幽闭潜艇内部的紧张感只能由高分贝的音量塑造。这似乎可以解释《蛟龙行动》这一前后矛盾的手法。

有人认为,林超贤导演善于拍摄动作场面,但不擅长拍摄所谓的“文戏”,这种“偏科”是可以被理解的。观众的包容与谅解造就了当下的林超贤,一个既不会拍“文”,也不会有效处理“武”的手法主义者。

《蛟龙行动》渲染紧张氛围有三件法宝:1. 过度的音乐;2. 演员紧锁眉头的同质化表演;3. 混乱的镜头剪辑与频繁的倾斜构图。不可否认,这三样法宝似乎起到了渲染的功效。但事实上,这一条路径是最低劣的。摄影机从不有效跟随人物,一旦人物以队列的形式行进,摄影机就脱离了轨道,悬挂在半空中,以过度的晃动,掠过人物快速的步伐,留给观众片刻的印象。此种镜头运动不断重复,以多机位逻辑构造整体动作的全局感。这种拍摄方法,必然导向人物的完整动作被以最小单位分切,这也就意味着,最小动作之间的衔接一定存在漏洞。正如当佟莉(蒋璐霞 饰)强忍痛苦,用断裂的手指试图引爆手榴弹时,手法主义的漏洞出现了,镜头不断强调人物伸手的痛苦面孔与血腥残肢,但并未拍摄手指与手榴弹接触的决定性动作,粗糙的录影只是捕捉了爆炸后的火光,使得蛟龙小队唯一女性角色的牺牲显得刻意且廉价。过度手法的堆叠,证明了林超贤并不懂观众,过强性的重复,印证了他的心虚。

从最终的结论来看,《蛟龙行动》确实是一部没有任何亮点的电影,它不值得被观看。此外,全片一众男性演员油腻、自恋或狂躁的表演让人深感不适。唯一的女性主演蒋璐霞也被“男性化”,且成为蛟龙小队中唯一牺牲的角色,很难不认为这是男性创作者的故意行为——女性角色的死亡似乎更值得让人同情。但这样的创作值得全面的反思,难道在一个特种部队中,不应该有更多的女性身影吗?从片方对待蒋璐霞的态度来看,《蛟龙行动》的注定失败不值得被任何付费观看的观众报以任何程度的同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