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千年古刹的辉煌与传承
扬州大明寺:千年古刹的辉煌与传承
大明寺,这座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的千年古刹,历经1540余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巍然屹立于蜀冈之上。作为扬州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大明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被誉为"扬州第一名胜"。
山道上题有"大明寺"字样的接引石壁,下写有"平山堂"。因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大明寺内建平山堂,因此合并一处。
沿着数百级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牌楼前面的一对石狮是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是六十年代由重宁寺移至此处的古老遗物。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书"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淮东第一观'五字是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镌刻的。
大明寺的大门外,东边是蒋衡山写的"淮东第一观",而"淮东第一观"出于秦少游《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因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诗人认为这里是淮东第一美。
大明寺泉,水质清澈,滋味甘醇,用来沏茶,香高味醇,向来为茶人所推崇。唐代宗时,茶圣陆羽在扬州大明寺居住,与湖州刺史李季卿品评镇江中泠泉时,对天下宜茶泉水作了评定,列扬州大明寺泉为天下“第十二”。据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载,差不多与陆羽同时代的品泉家刘伯刍,认为天下最宜煎茶的水品有七个,列“扬州大明寺水,第五”。从此,扬州大明寺泉,便有“天下第五泉”之美称。
如今大明寺的布局,中轴线是殿宇,西邻平山堂,东傍鉴真纪念堂,外两侧是东塔西园,成为了一处综合性文化地标。
刚入寺内便能看到高耸入云的栖灵佛塔,该塔共有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即60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惜该塔于唐代会昌三年被毁,虽然宋宗景德元年(1004年)曾重修过,但在南宋时期再次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栖灵塔是1980年重修的。
大明寺的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四大天王。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间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镂空花脊。大殿前的一尊白铜四面佛雕像比较特殊,五层鼓形莲花座上面向四方坐着送子观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四面四佛,供人参拜和许愿。
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是释迦牟尼大佛。两侧是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
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殿右侧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东南侧有平远楼,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
在平远楼东南角的花坛上有一巨大石碑,上嵌有"印心石屋"四个红色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据说在武汉、南京都有"印心石屋"石碑,然而专家说,扬州的"印心石屋"石碑艺压群雄。
大雄宝殿的北面就是著名的鉴真纪念堂。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为发展中日两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