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客家历史: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客家历史: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6601973_121892595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迁徙史。从中原到岭南,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每一次迁徙都伴随着战乱和动荡。然而,正是这些艰难的迁徙历程,塑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

说起客家人的历史,那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迁徙史。客家人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正是因为这五次大迁徙,中原人民才慢慢被培育、形成并发展成为客家人。

历史上,不少中原人南迁,但不能认为南迁的中原人就是客家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岭南百越发动了三次战争,最终占领了岭南,并任命赵佗为陇川令。战后,他留下三十万秦军镇守岭南。这三十万秦军并不是客家人。而是广东人的祖先。那么成为客家人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家庭移民。客家人的祖先是作为家族而不是个人迁徙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非常重视和继承家族传统,保持家族文化,不易被其他土著人同化。特别是客家人无论迁徙到哪里定居,第一件事就是建祠堂,祭祀祖先,编修家谱。客家人始终牢记这句谚语:“宁买祖地,莫忘祖言”。由此可见,客家人非常重视和继承家族传统文化。

二是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人迁徙时,通常选择靠近山的地方。古语云:“山里必有客人,无客人则不住山”。山区虽然环境十分恶劣,条件落后,不适合人们居住,但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相对较少的竞争,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干扰,所以客家语言和习俗可以代代相传。

第三,我们高度重视教育。客家人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许多与读书有关的谚语,如“不读书,无妻”、“不读诗书,眼无珠”等。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分中原人并没有受到当地土著人民的太大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那么客家人经历了哪五次大迁徙呢?是什么原因让客家人不得不走上背井离乡的艰难之路?

第一次大迁徙

金朝康熙元年,贾皇后与外戚争夺权力,引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造成西晋社会动荡,内乱严重,民不聊生。此时,匈奴、鲜卑、阶、氐、羌等少数民族趁此机会进军中原。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国王并互相攻击。这就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为蛮族的天下。他们不太重视农田,只知道放牛羊,不把汉人当人看。

不堪忍受被奴役的汉人开始大量南迁,其中更多的主要投奔东晋。金元皇帝司马睿在江南设置了许多郡县,安置中原移民,并给予他们各种优惠政策。从“八王之乱”开始,这场大动乱持续了一百七十多年,人口一两百万人迁徙。

第二次大迁徙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率十五万叛军南下,发动“安史之乱”,民生苦不堪言。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走向割据。加之连年饥荒和政府腐败,黄巢起义爆发。叛军南北迁徙,攻城掠土,给中原人民带来惨重损失。灾难。

中原人民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引发了又一场大迁徙浪潮。这就是客家人第二次大迁徙的背景。在这次大迁徙中,江西是客家人重要的定居地区。 “安史之乱”后,江西洪州、饶州、忻州的户数增加了11万多户。由此可见,这次大迁徙的户数是庞大的。

在这次大迁徙中,从安史之乱到五朝时期,客家人主要向六个方向迁徙。第一个方向移至江苏、江西,第二个方向移至浙江,第三个方向移至福建,第四个方向移至广东中部和广西南部,第五个方向移至湖南,第六个方向移至四川方向。

第三次大迁徙(客家文化和客家族谱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大迁徙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族血统。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节节败退,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又一次南迁浪潮。公元1127年,高宗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此后,应天府被金兵攻占。高宗渡过长江,百万臣民跟随他渡过长江。

蒙古入侵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其中汉族和南方人又分为第三等和第四等。黄河流域的汉族再次南迁。蒙古人南下后,闽粤赣成为抗元主战场,文天祥担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随后,他率军前往梅州。客家子弟纷纷参军,征战福建、广东、江西各地。此后,南宋灭亡,但客家人继续反抗元朝。广州增城反元起义军首领朱光清甚至以客家人为标志,鼓励和号召更多的客家人积极参与战斗。

在宋代,主人和顾客的地位是比较明确的。但宋末元初,由于淮军、客家人、土著等南渡,积极参与反元斗争。长期的斗争使这些人民的生活、风俗、语言等逐渐融合在一起。这个时候就很难界定哪些人的户籍是主户口,哪些人的户口是客户口。

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才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以往中原人民固有的文化,也不同于闽越地区本身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客家文化,这些文化的主角就是这部分客家人。这一时期客家的中心地区主要在汀干,主要核心在汀州。

第四次大迁徙(建立梅州为客家文化中心)

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打胜仗后,他们烧杀抢掠,引起了汉人的不满。自1645年赣南客家人首次在宁都起义以来,已经历了数十次反清浪潮。由于这次动乱,客家人再次迁徙,但这次的迁徙与以往不同。大迁徙都是凝聚力的,但这一次却相反,由内而外辐射,将客家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移民有的流向粤北、粤中、粤西,有的流向粤北、粤中、粤西。部分销往广西、湖南、四川;有的甚至迁徙到东南亚(今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还有一些客家人随着郑成功征伐台湾,后来定居台湾(当然,台湾的一些客家人在郑成功之前就已经迁徙了,但这些人并不是大迁徙造成的,所以这里就介绍一下)。

当然,除了动乱之外,第四次大迁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经过200多年的稳定发展,江西、福建、广东地区的客家人人口不断增加。但甘肃、福建、广东地区多山。土地匮乏,制约了客家人的发展。由于湖广、四川长期动乱,人口锐减。针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发起了“迁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大批客家人移民到湖广、四川等地区。

雍正十一年是梅州历史的新起点。雍正皇帝设立“嘉应府”。至此,嘉应州成为当时420多个州府之一。这就是梅州城的雏形。当时的嘉应府包括长乐、兴宁、平原、镇平、城厢、松原、丰顺、大埔等地区。清朝时期,嘉应府逐渐发展成为客家文化中心,梅州话开始被视为标准客家话,并被记载于《嘉应府志》中。

洪秀全是客家人,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队伍也都是以客家人为主。这些客家人已经战斗了十多年。最终起义失败,清政府对这部分客家人进行了清洗,导致这些人移居国外避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