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归来,她获清华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
哈佛归来,她获清华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
从哈佛归来的李志徽,不仅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建立了卓越的教学声誉,更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她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引路人"和"朋友"。
李志徽主持世界卫生健康论坛边会
探索新兴学科的无限可能
李志徽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和工程学。大学二年级时,她开始系统学习卫生经济的课程,跟随老师做医疗制度改革相关的项目,并亲身参与宁夏支付制度的改革过程。从医改中窥得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隅后,李志徽开始喜欢上全球卫生这个专业。
"用自己的研究实践帮助贫困国家及边缘化人口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踏踏实实为人类健康发展作贡献",这种使命感驱使着她不断前行。
2020年,李志徽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与人口系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投身公共卫生事业。在清华大学卫健学院创始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的影响下,李志徽加盟清华,正式成为卫健学院教师团队的一员。
全球健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从学科建设到学生的培养方案,李志徽和新成立的学院一起不断探索。
在"社会行为与健康"课程中,李志徽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软件,从基础到进阶,并融入实践环节。她精心策划的辩论赛使课堂生动有趣,邀请对统计方法持不同观点的教授走进课堂,为学生们呈现别开生面的教师辩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社会资产、健康行为与健康"课程中,李志徽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的教授以及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堂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公共卫生领域核心概念的理解,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显著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教学相长,她与学生双向奔赴
卫健学院招收的均为硕、博研究生,他们具备不同的学科背景,在研究生阶段跨专业选择公共卫生领域。由于学生的学科基础不同,李志徽在备课时尽可能查阅更多资料,希望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
在课堂上,她奉行"教学相长"的方法,鼓励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勇于展现自我,为课堂带来更丰富的新知。
李志徽与培养的第一位国际硕士毕业生在坦桑尼亚再次见面
在教学中,李志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全球健康领域能作出的贡献。她积极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他们量身定制研究方向,为有志于深造或步入职场的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策划并推动了与国际顶尖学府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们提供国际交流与学习机会,极大拓宽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
四年来,李志徽培养了中外硕士或博士研究生20余人,多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并进入哈佛、耶鲁等顶尖学府继续深造。
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准确识别和预测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卫生需求成为了关键步骤。传统的生化、影像、基因检测等高危人群识别手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低收入国家几乎无法施展。
李志徽经过多年的钻研探索,创造性地利用社会经济水平、环境特征、生育状况和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易于获取的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中低收入国家的健康风险分层模型,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以数据驱动的"优先级设定"方法。
这一创新成果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个国际组织会议上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实践意义也备受瞩目。
应加纳卫生部和坦桑尼亚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邀请,李志徽在加纳中部地区和坦桑尼亚东部达累斯萨拉姆地区建立了实验基地,展开一手数据的收集与追踪,通过风险分层和高危人群识别,为当地特定疾病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李志徽和坦桑尼亚医学研究中心主席互赠礼物
在过去十余年里,李志徽及其团队系统评估了我国多项卫生治理政策,对我国的健康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评估,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传递"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是学校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因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持续深耕,2024年9月,李志徽入选清华大学2023年度"学术新人奖"表彰名单。
李志徽深信,公共卫生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福祉的神圣使命。而公共卫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培育。为此,她毅然踏上了前往非洲贫民窟的实地调研之行,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当地的公共卫生挑战,随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课堂与学生们分享。
她鼓励学生将目光投向全球,关注健康不平等问题,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增强他们作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李志徽的引领下,研究小组内多名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成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新学期即将开始,李志徽忙着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课程安排。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她依旧紧跟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发展,每节课都要花上不少心思重新备课。她说,自己的科研难题有一辈子慢慢攻克,但面对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们,希望自己能够对得起大家的期待,希望每位同学在清华的时光都能获得自己所期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