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子时到底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从古籍记载到实践验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子时到底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从古籍记载到实践验证

引用
百度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5868125610829924.html

子时,即23时至1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它不仅关乎时间的划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子时到底是算作前一天的末尾还是后一天的开始呢?让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历史实践中寻找答案。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作为十二时辰之首,其划分方式却颇为特殊。这是因为子时恰好处于今明两日的交界处,如何界定这一时段的归属,成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古籍中的记载

西汉时期,伏生在《尚书大传》中提到:“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这是已知最早将一天的开始定于子时中点(即零点)的记载。唐朝李淳风在《麟德历》中进一步明确:“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为一日之始。

到了宋元时期,赵缘督在《革象新书》中首次提出了将子时分为前后的观念:“子时之上一半在夜半前属昨日;下一半在夜半后属今日。”这一观点在明朝万民英的《三命通会》中得到进一步阐述:“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

清朝沈义方在《星平大义》中则详细解释了夜子时和正子时的概念:“子正者,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这一说法在更早的宋人徐大升《渊海子平》中也有记载:“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

实践中的验证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日晷来计时。日晷测量中,太阳达到最高位置(即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下方,表示时间到了午时正刻(即现在所说的12点)。古人将中午12点定为正午时,为阳之极。根据阴阳之理,自然与之对应的夜半0点为正子时,为阴之极。

如果以子时的开始作为一天的开始,会导致上半日变成13小时,下半日变成11个小时,显然不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因此,古代一天的开始是子正,而非子时的开始。

子时的特殊性

子时之所以特殊,还在于它处于阴阳交替的时刻。古人常说“子时”命难断,原因就在于这个时段正好是从头一天到第二天的交界。这个交界的地方也代表阴阳之气,它没有完全的脱离。虽然过了子时,可能还有头一天的气,或者是还没有过子时,但是已经接上了第二天的气。

子时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气场能量不纯的一个时辰。因此有打算剖腹产的朋友,最好避开这种头尾的时间,生在中间是最好的。

结论

综上所述,子时(23时至1时)在古代历法中是算作后一天的开始。这种划分方式不仅符合古人的阴阳理论,也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相吻合。通过日晷等计时工具的使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和划分方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