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山药的“三大死对头”,千万不能放在一起吃!
药食同源 山药的“三大死对头”,千万不能放在一起吃!
山药,又称薯蓣,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它不仅在中药处方中常见,也是日常饮食中的常见食材。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国药典》,山药的药用价值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山药的多种功效、食用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食用禁忌。
山药原名为“薯藇”,另外还有白苕、白药子、佛掌薯、怀山药、山板薯、山薯等别名。宋代寇宗奭曰:“薯蓣,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薯蓣为薯药,又因本朝英宗讳曙,改薯药为山药。”山药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藇”。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主产于河南,是大家最熟悉的药食同源中药之一,因为它不仅常见于中药的处方中,更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常见的清蒸山药、清炒山药、山药炖排骨等做法,或者配合枸杞、红枣熬粥,不但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神农本草经》载其“味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力气,长肌肉。
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
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黏,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
现《中国药典》收载“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其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作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
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生山药之汁晶莹清澈,黏而且滑,纯是蛋白之质,故人服之大有补益。故必生煮服之,其蛋白之质始全。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可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症。山药是许多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被大众所熟知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都有山药。
现代研究表明,山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淀粉、微量元素、黏蛋白、多糖、尿囊素、皂苷、脂肪酸等,各种成分既独立起效又协同作用。
淀粉是山药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其中的抗性淀粉不能在小肠内被酶解消化吸收,但可在结肠内被微生物菌群发酵而发挥有益的生理作用,在功能上可被视为膳食纤维,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体重、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矿物质吸收利用等多种生物学功效。
山药中所含丰富的皂苷,能防止冠心病和脂肪肝的发生,有止咳、祛痰、脱敏,修复病变组织等作用;山药黏液中的多糖可刺激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能使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山药中的多巴胺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淀粉酶能促进食物中淀粉的分解,增强机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
另外,山药中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山药虽然功效强大,作用良多,但是也不是万能搭配,要注意其不能与以下食物同食:
01
黄瓜、南瓜、笋瓜
山药富含维生素C,而黄瓜、南瓜、笋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山药与这些食物同食的话,容易导致山药中的维生素C被分解破坏,使山药中的营养成分降低。
02
猪肝
猪肝富含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山药中的维生素C遇到铜铁锌等金属离子,会加速氧化,从而被破坏,降低了营养价值,因此也不适合与猪肝同食。
03
香蕉
山药和香蕉中的膳食纤维都比较丰富,食用后膳食纤维会吸水膨胀,产生饱腹感,若同时食用山药和香蕉,容易引起腹胀甚至腹痛。
另外,由于山药的黏液中含有皂角素和植物碱,少部分人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瘙痒、皮疹甚至恶心、呕吐等。这类对山药易过敏的人群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