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五处国宝级文物:见证岭南文化千年传承
云浮五处国宝级文物:见证岭南文化千年传承
云浮,这座岭南之城,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大湾古建筑群到龙龛岩摩崖石刻,从磨刀山遗址到国恩寺,再到长岗坡渡槽,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云浮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湾古建筑群:南江之畔的艺术精品
碧绿的池塘与庄严的古屋相对,植被三三两两点缀其间。远处,田野与民居围绕,为静立其中的古建筑群更添几分和谐与安然,这里是大湾古建筑群。
大湾古屋,纹饰精巧,流光深藏。这片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位于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前进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2013年3月,峻峰李公祠、祺波大屋等10座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村落,祠堂、庙宇、石雕、楹联、匾额、镬耳等让人目不暇接,这片古建筑群规模庞大、造型美观,展示着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和粤西建筑风格。
若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古屋皆以方块为主,外部封闭,内部以纵横巷道连系,中间以天井作间隔方式采光。一般采用纵向三、五、七座排列,逐级升高台基,两侧分别各有一排和两排厢房,有的置有前后小院;横向亦有一座三门,多至首排三座七门,外加围墙、花厅、轿厅、后花园等构成。
古屋融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四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让这个文物单位成了研究岭南建筑史和建筑艺术的“实体书”。
以雕塑为例,建筑物的脊下、山墙、墀斗均有灰塑,以浮雕、镂雕的形式呈现,有壁画式和图案式,题材丰富,造型万千,画面生动,是岭南建筑传统装饰中的艺术瑰宝。其中,图案样式多为瓜果蔬菜、山水花鸟,壁画样式则多为饮酒图,如“李白醉酒”“夜宴图”“竹林七贤饮酒图”等。
再看质感与雕饰,古建筑群的檐板、斗拱、雀替、驼峰、屏风等木雕花板,与内外石雕、砖雕、陶瓷塑、木雕花窗等互相配合衬托,又争奇斗艳,处处表现出地方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
雕塑工艺精湛,画技绘就精品,成就了一座座蕴藏和谐平衡之美的古屋。在各个建筑物正门、大厅,以及各厢的墙瓦面下,都用白灰批出一条装饰带,用以绘画壁画,还有题材多样的书法和书画,虽经历悠久岁月的洗礼,但至今仍彰显着迷人的风采。
如今,南江之畔,古建筑群稳稳坐落,一砖一瓦诉说着光阴故事。漫步其间,细赏座座建筑古朴典雅的历史风韵,霎那间,旧时居民在此借南江古水道之利经商兴家,同时家族子弟勤勉读书、奋发向上,家族因此兴旺发展、人才辈出、兴修建筑的场面仿佛浮现眼前。
龙龛岩摩崖石刻:“粤之瑰宝”岭南第一唐刻
罗定市东部,丘陵和平地相接之处,正是苹塘镇所在,农田铺展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之间。因域内不俗的田园景观,苹塘镇获得“中国美丽田园”“广东十佳最美田园”等称号。
在镇域钟灵毓秀的外表下,有着神秘震撼的历史遗存。在谈礼村石灰岩山峰龙龛岩的溶洞中,有着广东现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初唐摩崖石刻,即龙龛岩摩崖石刻。
这块“石”来头不凡——是全国仅存四处武后时期的石刻之一,为岭南第一唐刻,历来被称为“粤之瑰宝”。
据清康熙刘元禄《罗定州志》载:“龙龛岩,在城东南五十里,高十余丈……唐武德中,里人永宁县令陈普光刻石云:龙入海脱骨于岩中,因得龙骨,故曰龙龛。冠军大将军陈集原有龙龛道场铭。中书令张柬之有石刻诗,详古迹。”老龙蜕骨于岩洞的传说,为这片石刻留下了浪漫玄幻的气息。
2013年3月,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包括唐代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1处,清代冯龙官题刻、仪克中题刻、何仁镜何祈惠父子题刻、湾溪菊主人题刻、金山陈士彬题刻,以及民国周学仕题名石刻6处。
一众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龙龛道场铭并序》,其镌刻于唐圣历二年(699),作者为泷州(今罗定市)开阳人陈集原。碑文竖刻,笔法遒丽,技艺精湛,共41行1238字,有武则天时期创造的14个异体汉字,如“圀”为“国”字,方框内由“八方”两字组成,意“八方土地,统于一宇”。
作为宝贵的历史遗存,龙龛岩摩崖石刻蕴含历史、政治、艺术等丰富内容,研究价值多元。
历史价值上,石刻距今1300余年,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文字研究上,石刻虽饱经风霜,字体仍清晰可辨。镌刻技艺上,历代金石学家对龙龛岩摩崖石刻给予极高评价,彰显了十足的实物材料价值,清代金石家欧家廉谓之“实粤中第一古碑”,大收藏家叶恭绰赞其“为岭南诸碑之冠”……
史料价值上,石室内有明清以来可辨认的访碑墨书题记上百处,涉及隋唐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学、书法艺术源流以及地方特色的重要材料。随着《千年文脉话龙龛》发行,这块文化瑰宝的底蕴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
磨刀山遗址:深植岭南文化之根
云浮是广东最年轻的地市,但谈起文化起源,整个广东还得看云浮。在这里,可以追溯“最早的广东人”的故事。
磨刀山遗址位于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这座“山”与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山”不大一样——它既没有千岩万壑,也并非层峦叠嶂,入目反而是一片赤红。但就在这片莽莽红土之下,埋藏着岭南先祖使用过的石器。
随着岁月沉淀,这些被远古人类遗弃的石器最终又“穿越”回到现代,再现古人类“磨刀渔猎”的场景。2013年,考古人员调查发现磨刀山遗址,2014年考古发掘出土了400余件手镐、手斧、砍砸器等典型打制石器,专家根据石器所在的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以及区域文化对比研究,推断这些石器距今有60万至80万年历史。
这一令人震惊的成果,将广东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时代大幅提前至距今60万至8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意味着距今数十万年前,南粤先民已踏足南江流域,并在此繁衍生息。
作为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2015年4月,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说:“该遗址改写了广东历史,填补了广东无百万年人类史的空白。”
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也是岭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按照《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广东正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
2023年,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新一期的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还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十年来,在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
如今,磨刀山遗址不仅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了岭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下,远古祖先的栖居形态与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其相关文献资料还被海外平台收录,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演化历史、古人类技术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国恩寺:千年禅文化源远流长
千年古荔酝酿绿意,禅机深藏静待妙解,这里是新兴县,一片充满灵性的福地。群山环绕,青山绿水,惠能在这出生,叶落归根,亦示寂故里,沉淀博大精深的禅文化。
“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国恩寺又名龙山寺,坐落于六祖镇龙山脚下,由禅宗六祖惠能为报父母之恩而开建,是其旧居和圆寂之所,也是《六祖坛经》的辑录地,唐代以来便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和“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与广州的光孝寺、韶关的南华寺并称“六祖三大祖庭”。
此丛林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自六祖惠能开山以来,千余年间,开堂接众,化导一方。寺院于唐开元年间建六祖殿,唐太极元年(712)六月建塔。从建筑布局来看,国恩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9200平方米,由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客堂、鼓楼、钟楼、唐报恩塔地宫遗址等组成,经过历代不断的扩建和修复,寺院规模日趋宏伟精美。
“进步方知山第一,入门始觉地无双”,步入国恩寺,山门“第一地”牌坊上的一对门联映入眼帘,随后主体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为中轴对称布置,层次清楚。1300多年以来,国恩寺几经重修复修,仍保留了传统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和别具岭南特色的建筑文化艺术风貌,其中山门“第一地”牌坊与主体三大殿更是寺内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今,寺内还有许多六祖惠能留下的珍贵胜迹,包括高耸入云的报恩塔、六祖手植千年佛荔树、六祖父母坟、卓锡泉和浴身亭等,记录了六祖惠能的传奇故事,更蕴含着禅文化千年传承的丰富内涵。
千年古刹,梵音缭绕,禅意融入了新兴的文化根脉。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恩寺内的文人墨宝、匾额楹联和珍藏文物“佛宝舍利”等,构筑了独特的禅境,为小城植入了无可比拟的灵性肌理。如今,当地以“禅”为主题打造了丰富的文化空间,新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长岗坡渡槽:曾雄踞世界第一的人工引水渡槽
金秋送爽,俯瞰泷州大地,巍峨的长岗坡渡槽横亘在广袤的稻田之上,稻香满溢昭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罗定地处两座大山之间,曾经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少而简陋,致使罗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苦旱地区。为改变罗定城区周边“十年九旱”的面貌,20世纪70年代,罗定组织了10000多名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决心用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法”和“人海战术”建设一条渡槽,一头连着金银河水库,一头连着引太灌金干渠,将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的水引入金银河水库。
数据印证了工程的难度与突破。长岗坡渡槽全长5200米,为连拱结构,有133个槽墩,最高跨拱37米,有132个跨拱,最大跨度51米,艰辛的建设过程中,数万名党员群众轮番上阵,依靠人力建设而成。
渡槽的建成,改变了罗定盆地“十年九旱”的局面,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输送到金银河水库,灌溉8万多亩农田,保障了6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罗定因此也先后5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为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
“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一首诗提炼了这段穿越时空的奋斗记忆。工程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用时4年零2个月。竣工通水时,渡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引水渡槽,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河南林县红旗渠之后的又一个奇迹,被形容为“人工天河”,得到了“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誉。
令人惊叹的是,自1981年通水至今,长岗坡渡槽历经风雨,岿然不动,滚滚流水如昔,流过了相当于1000多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近年来,长岗坡渡槽越来越受重视,其文化内涵不断被挖掘利用。2012年,长岗坡渡槽入选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长岗坡渡槽确定为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云浮启动了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基地开放至今,共吸引了超百万人次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有数十万人次党员到基地接受现场教育培训。罗定市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和连环画《中国长岗坡》,拍摄制作了《长岗坡纪事》《永远的长岗坡》《人工天河长岗坡》等专题片和红色微电影《根》,创作了大型现代粤剧《长岗坡》,让更多人了解、感悟渡槽蕴含的“为民、担当、实干”的意义。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