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李斯特菌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因其能在低温环境下生存而被称为"冰箱杀手"。它对孕妇、新生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尤其危险,可能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李斯特菌的特性、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冷酷”的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李斯特菌列为21世纪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这里的李斯特菌,特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叫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十个菌株中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即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它属于细胞内寄生致病菌,自身不产生内毒素,而是产生一种具有溶血性质的外毒素。
李斯特菌对各种环境(如低温、高盐、低pH、氧化、应激等)的耐受性很强,可以在0~4℃冷藏环境长时间生长繁殖,在零下20℃的低温下也可存活几个月乃至一年。因此也被称为“冰箱杀手”“冷链杀手”。
易感人群
对大部分人来说,摄入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后,后果并不会非常严重,和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症状差不多,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发热或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
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妇、新生儿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来说,可能会发展为侵袭性李斯特菌病,导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孕妇感染李斯特菌的风险是非妊娠女性的18倍,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后果。新生儿感染后致死率较高或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哪些食物易被李斯特菌污染
生奶源及其制品、冰激凌、生食的水果蔬菜、肉及肉制品、冷的熟食生食类、烟熏类、海产品等都是容易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
李斯特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李斯特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在消化道中定植,穿过肠道屏障,进入体循环。
李斯特菌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6-9月为发病高峰,多发生于欧美国家,以散发性为主。数据显示,近年来李斯特菌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目前认为原因主要有:即食类食物的广泛食用、食品贸易的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测序方法的引入等。
消费者预防措施
消费者通过了解这种细菌,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 远离高风险食物:避免食用未经高温消毒的乳肉制品、冷藏较久的食品,如剩饭剩菜等。
- 食物充分加热:李斯特菌怕热,确保肉类、海鲜等食物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 注意个人卫生:认真洗手,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 定期清洁冰箱:定期清理冰箱,避免各种细菌滋生;食物放进冰箱前,需密封包装,生熟分开。
出口食品企业预防控制措施
鉴于李斯特菌极易污染食品,以及由此引发较高的安全风险,我国及其他组织或国家地区对李斯特菌均有严格的限量要求,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高风险食品加工企业,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加工过程控制:生产企业应严格制定并执行GMP、SSOP以及HACCP等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程序,对生产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 贮存与运输控制:注意食品的储存温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存放及温度波动。运输过程中,确保冷链的完整性,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 检验检测:包括环境监测和产品检验。了解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限量标准,并定期抽检。
-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对李斯特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食品进口商注意
进口商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在进口食品相关业务开展前,需特别关注国外因李斯特菌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坚决杜绝进口涉及的相关食品,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结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病原体,它可以通过多种食品传播给人类,特别是即食食品。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染李斯特菌的症状可能是轻微的,但它对于某些高危人群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对高风险食品的认识以及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对于预防和控制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