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不囿成见
庄子:不囿成见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庄子·齐物论》
世间之人,若皆以内心所秉持之成见为导向,奉为圭臬而师法之,如此,则谁人会处于无师可从之境?难道非得是那些对自然之更迭交替规律了若指掌,且能于内心之中做出深刻洞察与自主抉择之人,方能拥有可资凭借之“师”吗?实则大谬不然,即便是资质愚钝、见识浅陋之人,亦有其内心深处所潜藏的固有成见,以此作为其认知世界的指引,尽管此指引或许会将其引入歧途。
遥想往昔,曾有一人,于忙碌生计之间,不慎将一把赖以劳作的斧头遗失。慌乱寻觅无果之后,竟无端地猜疑是邻家天真无邪的孩童暗中窃取。于是,此人便暗自对那邻家孩子的一举一动格外留意起来。仔细端详其日常走路之姿态,仿若那脚步之间都透着几分鬼鬼祟祟;再聆听其言语之神情,似乎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语调都暗藏心虚之意。在这先入为主的成见驱使之下,越端详越觉得此子恰似那偷斧的狡黠窃贼,其行迹与神态无不与心中预设的小偷形象完美契合。
然而,数日后的一个机缘巧合,于山谷幽深之处,意外寻得了那把遗失的斧头。待其重拾斧头之后,再以平和之心去观邻家小孩,却惊觉那曾经看似确凿无疑的小偷模样早已消失不见,无论如何也瞧不出半分小偷的端倪,只看到一个纯真无邪的孩童形象。此般生动事例,犹如一记响亮的警钟,足以深刻警示世人,心怀成见去认知事物,恰似在明亮的双眸之前蒙了一层厚重的迷雾,又仿若在澄澈的心灵之湖投下了杂乱的石子,使得湖面波光粼粼却无法映照出真实的景象,对人们正确洞察事物的本质构成了极大的阻碍,使人们极易在这成见的迷宫之中迷失方向,难以触及真相的彼岸。
复闻一则轶事,一户人家的庭院之中,有一棵昔日枝繁叶茂如今却枯萎凋零的梧桐树。邻家一位老者见状,善意相劝,称此枯死之树不仅在风水堪舆之学中被视作不祥之兆,且在实际生活里亦具安全隐患。盖因一旦狂风肆虐呼啸而过,那干枯脆弱的树枝极有可能断裂坠落,倘若彼时恰逢有人路过,势必会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树主听闻老者之言,心中惶恐不安,遂不假思索地将梧桐伐倒。
岂料,老者随后竟向树主请求,欲将此梧桐树取作柴薪之用。树主知晓老者意图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在其心中认定老者用心险恶,先前的种种劝言并非出于真心关怀,原是垂涎此树可作柴烧,方才巧言令色劝其砍伐。在此情形之中,砍树人看法之所以发生天翻地覆的扭转,其根源皆在于被自身的念头与偏见所蒙蔽。殊不知,老者是否需要柴火以取暖炊煮,与枯树本身该不该基于安全考量而砍伐,本是相互独立、毫无必然因果关联之事。岂能因一己之私念,不愿将枯树赠予他人作柴薪,便全然否定此前砍掉枯树以消除安全隐患的合理建议。此般事例,深刻地揭示了“成心”对人们认知事物逻辑与判断的严重干扰,使人们偏离理性与客观的轨道,陷入无端的猜疑与误解之中。
人一旦心存“成心”,看待问题的视角便会如被无形之手肆意扭转,变得扭曲而狭隘,认知的精准性亦会如同在风雨飘摇中的烛火,大打折扣,摇曳不定。倘若人人皆依循“成见”去认知、探讨世间万物,恰似盲人摸象之寓言所描述的那般荒诞景象,每个盲人仅依据自己所触摸到的大象局部,便固执己见地断定大象的全貌,或以为是柱子,或以为是蒲扇,或以为是绳索,却全然不知这些片面的认知与大象的真实模样相去甚远。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却始终无法触及大象的完整真相。
庄子正是以其深邃的智慧,苦心孤诣地劝诫世人,莫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切不可武断片面地对事物妄下论断。此等穿越千年时光的睿智箴言,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于当今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之中,仍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价值与深刻意义,时刻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多元世界与复杂事物时,需摒弃成见,以开放包容、客观理性之心去探寻真相,方能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不被偏见的迷雾所困,行稳致远,走向智慧与真理的光明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