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干货】美国电影史、导演、 流派
【电影干货】美国电影史、导演、 流派
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全球观众。从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到新好莱坞的革新者,再到当代电影大师,美国电影史上的杰出导演们以其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塑造了一个个经典作品,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与《一个国家的诞生》
简介:美国早期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重要导演。
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1915年导演的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影片中,格里菲斯建立起电影叙事的成功典范,使影片可以叙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格里菲斯实现了真正的剪辑,将不同长度和角度的镜头按照叙事法则组接在一起。格里菲斯创立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1916年导演的作品。影片包括四个部分,格里菲斯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四个故事交替出现。在《党同伐异》中,“最后一分钟营救”得到更多、更强烈的表现。影片的超时代特性使影片遭到商业上的惨败,但《党同伐异》这部巨片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身后之名。
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
简介:美国电影导演和演员。
作品:《公民凯恩》摄制于1941年,是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影片。1941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影片的问世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转折点。现代电影在叙事结构、表现技巧和表达方式三个主要元素上和传统电影划开界限。
①叙事结构影片以一名记者汤姆逊想要探究出报业大亨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含义为线索,采用不同视点叙事,由五个人讲述凯恩一生。每人回述中的凯恩都不相同。结局,带有“玫瑰花蕾”商标的雪橇在炉中被一点点吞噬,人们才似有所悟:凯恩在临终时所不能忘情的仍然是童年时那些纯真的东西。
②表现技巧影片在电影语言和视听元素的表现技巧上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影片中系统运用了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背景处理、高速度剪接等表现手段。
③表达方式影片将一个具有普遍意蕴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从而深刻揭示出人物性格所具有的巨大矛盾:被资本点燃的人类贪婪、专横之火,最终仍被人性纯真之水熄灭。
新好莱坞
定义:新好莱坞的出现是以经典好莱坞权力结构、市场结构的解体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变迁为前提的,是美国电影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以来的第二个辉煌时期。狭义的新好莱坞指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好莱坞在旧有电影体制瓦解之后的变革转型。广义的新好莱坞既包括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好莱坞的变革转型;又包括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走向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特征:
①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电影对社会问题可以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如《邦尼和克莱德》直接反抗社会不公平。新好莱坞产生了一批反思越战的影片;还出现了政治电影,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指责政府腐败,反映社会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则以青年人为对象,表现他们心灵的空虚,价值的失落。
②在表现手法上: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在情节结构上,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人物不再定型化,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泾渭分明的标准。
作品:
①新好莱坞的崛起一般以阿瑟·佩恩的影片。《邦妮和克莱德》(1967)等作为标志。
②标志新好莱坞开端的作品还有《逍遥骑士》(1969)、《毕业生》(1969)、《教父》(1972)、《像我们一样的贼》(1974)、《现代启示录》(1979)。
阿瑟·佩熙与《邦妮和克莱德》
简介: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
作品:《邦妮和克莱德》塑造了一对风度翩翩、挑衅特权的鸳鸯劫匪形象,他们既是我行我素的江洋大盗,也是生死相守的忠贞伴侣,甚至是对抗社会的自由骑士。
从类型看,该片打破了经典强盗片的类型模式。尽管影片把背景设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乡村,但反映的却是当代青年的反抗主题:充满生命力的个人对没有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反抗。
影片设计了悲剧性的毁灭结局,二人在警方枪林弹雨下惨烈身亡。影片以歌颂式的升格镜头来处理这段枪杀场面,着重表现两人察觉埋伏时向对手伸手的瞬间,充满生死与共的悲壮感,极大煽动了青年观众反社会、反主流的逆反心理。它道出的事实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深切同情,将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
科波拉与《教父》
简介:美国电影导演。
作品: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1979年越战片的经典)。
《教父》被称为具有精湛的通俗影片样式的黑帮片,比昔日强盗片具有更驳杂的内容,更宽广的涵盖面,以及更加复杂的人性展示。
《教父》在叙事结构上首先弃用了传统范式,采用多点错位,主、副线并进的结构形式。以老教父维托·柯里昂为主线,柯里昂家族的男性桑尼(长子)、迈克尔(小儿子)、卡罗斯(女婿)各牵引出一条副线。
在人物塑造方面,教父被描绘成一个主持正义的长者,决不滥杀无辜,在不得不使用暴力时也往往事出有因。影片一再表现教父老谋深算、顾全大局、趣味高雅、忠于友情,以及在家庭关系上的脉脉温情,甚至通过描写他甘冒生命危险、拒绝用金钱和政治影响支持其它家族从事毒品交易的行为,表现了他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各种场面的累积,使教父形象得到美化,影片对教父的父子情也表现得令人感动。从艺术角度看,这一形象是使教父形象摆脱了公式化的描述,而树立起一个全新的匪首形象。
斯皮尔伯格
简介: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作为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和制片人,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导向标。
作品:
①1975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收入了一亿三千三百万美元,创下了票房纪录,斯皮尔伯格成为商业电影的成功者。
②此后,《夺宝奇兵》、《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持续不断获得成功,成为美国电影界的—个神话。
特征:好莱坞的制片人从《大白鲨》的成功学来的经验是,要用动人的音响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来吸引青少年观众。斯皮尔伯格更喜欢顺从观众,而不是与之对抗。《辛德勒的名单》无疑是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代表作品。本片获得奥斯卡7项大奖。本片基本用黑白片拍摄,但大屠杀时却出现一位穿红衣的小女孩,战后的场景突然变为彩色拍摄,这种对色彩的运用是本片一大特色。
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
简介:美国导演。
作品:1922年制作《北方的纳努克》,被称作纪录影片之父,展现北美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的生活。
为了拍摄本片,弗拉哈迪在哈得逊湾同纳努克一家一起居住了16个月,着重表现他们在冬日猎取海豹等猎物的情景,并穿插了诸如衣食住行、教育后代等具有很高人类学价值的细节。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纳努克猎取海豹的场面。猎取海豹的素材长达20分钟,但在完成片中这个段落却不足2分钟,并分切为不同镜头,角度、方向以及长度也是变化的。对于弗拉哈迪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严格忠实于事实,他要求自己成为影片内容的积极参与者,其创作指导思想是把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同自己的想象与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他认为纪录电影固然应当拍摄实景,但也可对已有的现实场景稍做加工,这也只是为了影片更完美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