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柱楼饭庄的历史变迁及历史上老济南著名的鲁菜馆一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柱楼饭庄的历史变迁及历史上老济南著名的鲁菜馆一览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9ORD7705561QE7.html

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代。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鲁菜形成了以济南菜、福山菜、博山菜三大流派为代表的独特风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北柱楼饭庄的历史变迁,以及老济南著名的鲁菜馆的兴衰历程。

鲁菜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鲁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北方菜的代表,也是中国家常菜的基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最见功力的菜系,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溯源历史,唐代的《酉阳杂俎》就用赞扬口吻记载了鲁菜技法:“无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据中国餐饮协会专家考证,鲁菜源于博山,兴盛于福山和济南,形成历下菜、福山菜、博山菜三大鲁菜支柱。另外,鲁西南地区的孔府家菜,鲁西北地区临清菜及各地方名吃等,也对鲁菜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济南菜的形成过程

济南菜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以后,济南饮食业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济南风味菜,出现了一大批经典老字号饭店。

泉城,集鲁菜之大成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曾著《齐民要术》,书中详细记录了北方黄河流域耕田、谷物、蔬菜、畜产、酿造、调味和调理等应该遵循的依据和方法,其中对北方菜中“蒸、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等烹饪技法的记录,对鲁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鲁菜品质的框架。1992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中国烹饪辞典》,将鲁、川、粤、淮扬“四大菜系”列入条目,引起湘、浙、闽、皖等地烹饪界同仁的异议,为了平衡各方呼声,后又有徽菜、闽菜、浙菜、湘菜加入其中,形成今天人们比较公认的“八大菜系”。因鲁菜是由本土民间自发研制,又具有历史悠久、做工考究、文化底蕴深厚的明显特点,被冠以八大菜系之首。后来的所谓川、粤、淮扬等七大菜系都部分借鉴鲁菜的烹饪技法,其中淮扬菜受鲁菜影响最大,比如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就是典型鲁菜四喜丸子的翻版。再比如川菜名吃宫保鸡丁,就是历下风味名吃酱爆鸡丁的翻版,是由山东巡抚丁宝桢调任川贵总督时带到成都的。

作为鲁菜重要地域的济南,也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省会的中心地位,发达的交通环境,群星灿烂的厨师队伍,以及济南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爽性格,为“鲁菜之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济南菜真正形成较为完整的烹饪体系是明末清初。《济南府志·民俗》称:“惟济南水陆辐辏,商贾相通,倡优游食颇多。”如今数百种济南菜中,多数已在明崇祯、清康乾年间出现,清末开始盛行,其中耳熟能详如糖醋鲤鱼、爆炒腰花、葱烧海参等。进入19世纪中叶,鲁菜中的济南菜系异军突起,开始在泉城和其它一些地方独树一帜,形成著名的“历下风味菜”,也叫济南菜。

早期的历下风味菜,厨师多在衙门或大户人家中佣工,公开从事菜馆生意的不多。民间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因此多数厨师封闭保守,技艺多系家传。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学政张百熙幕僚、安徽来安人孙点撰写过一篇《历下志游》,对了解晚清时期的济南菜馆较有帮助,书中记载了城里几家有名的历下风味菜馆:分别是地处后宰门的鹿鸣园、府学前的中和园、王府池边的凤翥楼、金菊巷的福庆楼、芙蓉街的海山居、后宰门街的北柱楼、百花桥边的百花楼、县西巷的九华楼、北极庙的新梅村。八家历下风味菜馆虽然都没有传承下来,但风味特色却传承下来,成为济南菜馆后来发展的滥觞。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以后,胶济、津浦铁路相继开通,大江南北各地餐饮文化开始渗透,济南饮食业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济南风味菜。《1927济南快览》评论:“制中国菜之各餐馆,等级亦多。然城内与商埠亦异,城内大都旧式平房,专售商家及零星之小门市,甚至深居简陋,非素识者,几不得门而入。若商埠则高大洋房,以门市为主体,虽定价较昂,然甚清洁,惜厨师之手艺不甚高明,其酒席之名色,亦有燕菜、翅席、海参三种。”20世纪20年代前后,济南老城里和新商埠比较有名气的菜馆有20余家,载入《济南指南》的有同华楼、鸿元楼、雅园、十乐坊、新华楼、吉元楼等,其中名气较大生意又好的五家菜馆分别是泰丰楼、百花村、九华楼、聚宾园和稍晚些的东鲁饭庄。

泰丰楼和东鲁饭庄属胶东福山风味,福山厨师的特点是擅长做海鲜类菜肴,早年间大厨腰间必藏一锦囊,热菜出锅前,趁人不备从囊中捏出粉末撒入,菜品顿时鲜美无比。外人不得其解,此乃福山厨师秘密武器也。“武器”者实为福山特产海肠,经干焙后压成粉末,是早期福山派厨师发明的“天然味精”。

百花村、九华楼和聚宾园属济南历下风味,历下厨师的特点是“烧菜必炒汁,烧扒分明,炒汁飞酱”;做菜必先吊汤,学徒先学熬汤:用老母鸡、老鸭、猪肘子骨等凉水下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下入葱姜、花椒、香叶、盐和火腿等佐料。再次烧开,然后小火熬制七至八小时后食用,炒菜时用高汤替代味精调味。

对这些新兴的鲁菜馆,1927年,民国文人范烟桥在《历下烟云录》中有过风趣评价:“论商埠诸菜馆,济元楼如半老徐娘,犹存风韵,倘为熟客,倍见温存;新丰楼如新女子,活泼泼地,自有天真,间效西风,更新耳目;三义楼如少妇靓妆,顿增光采,已除稚气,颇有慧思;百花村如北地胭脂,未经南化,偶尔尝试,别有风光;宝宴春如新嫁娘,腼腆已减,妩媚独胜,三朝羹汤,小心翼翼。”

著名鲁菜馆的历史变迁

开商埠前后的几大鲁菜馆

一、泰丰楼曾有过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20世纪40年代,有位日本商人叫松元一见,在济南开洋行,经常光顾泰丰楼,与徐镜海结成了朋友。这位日本人有个女儿名叫孟江,非常喜欢做鲁菜,父亲屡劝,但女儿依然痴迷如初。松元一见只好请徐老板帮忙。旧时规矩,不许餐馆招收女徒,孟江只好女扮男装,在后厨从掏炉灰、拉风箱做起,吃苦耐劳,这让徐镜海感动不已,便请厨师长钟兴利倾心向其传授技艺。1947年底,学业有成的孟江回国,此时泰丰楼已是风雨飘摇,钟兴利仍然设宴,并亲自掌勺做了70道菜,为她送行。回日本后的孟江在东京开了一家鲁菜馆,取名就叫济南宾馆,在当地颇有名气,而且培养了一批鲁菜厨师。2004年,孟江亲率徒弟第50次来济南访问,与中国同行切磋技艺,山东省烹饪协会特授予她“中国鲁菜烹饪特级大师”称号。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致使城乡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餐饮业普遍陷入谷底,济南餐饮业领军餐馆泰丰楼也步入困境。1947年6月,著名女作家谢冰莹来到济南,她在《济南散记》中这样描述泰丰楼:“这是济南一家很大的馆子,我们走了进去,只见许多茶房在休息,却没有看见一个客人。济南的物价要比北平高三分之一,尤其是煤特别贵,每吨四百万还买不到……在这种情形下,试问有几个人进得起饭馆呢?”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经营了35年的泰丰楼,遣散了厨师茶房,彻底关上了门板,一代名菜馆从此消失。

二、百花村:商埠区最早的鲁菜馆:

商埠另一家菜馆名叫百花村,地址在经二路,万紫巷商场南街口对面。百花村1912年开业,是当年商埠区开得最早的鲁菜馆,老板名叫卢秀斋。百花村布局是前店后院,门面是二层楼,有包房12间,一楼是大堂。在商埠区是仅次于泰丰楼的第二大菜馆,一次也能接待近200名客人。百花村是正宗济南历下风味,济南名厨袁兆麟曾在百花村掌勺多年,其拿手绝活是九转大肠、芙蓉鸡片、干烂虾仁等。他做的九转大肠用白矾搓洗,清水洗净煮烂,肠两端用麻绳扎紧,热油炸成红色后切块,然后放清汤漫过大肠,再加酱油、醋、白糖、料酒。炖至汤干入味,放入葱蒜姜末、胡椒粉、花椒油等作料,装盘后撒上芫荽梗,被称为“袁家菜”,风味非常地道,很受老济南们欢迎。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子的汤”,百花村的汤菜也非常有名,如奶汤蒲菜、清汤鱼肚等,均吊汤独到,别有风味。主厨是济南历下菜名师刘永庆,据《济南餐饮概览》介绍,他最擅长爆炒、汤爆,他做的爆炒腰花、琉璃肉、炸灌汤丸子曾作为鲁菜经典,被收入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主编的《中国名菜谱》。

百花村店面虽然比泰丰楼小些,但对济南菜的影响要大得多。百花村的素菜,吃起来淡雅清新,颇受酒客喜欢,后来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等多家饭店厨师均受百花村熏陶。令人遗憾的是,百花村命运同泰丰楼如出一辙,也是在社会动荡中关门,早于泰丰楼之前倒闭转卖。


济南曲水亭街对北柱楼饭庄的描述

北柱楼饭庄的详细介绍

北柱楼饭庄创办于清光绪年间,与创办于此年间的贡天府阿胶庄比邻而居,当时堪称鲁菜一绝,“一品锅”与“燕窝展翅”是当时的招牌菜,店里用餐者络绎不绝。

清光绪年间,在泉城的繁华街巷中,一位名叫张寿云的大商人怀揣着对鲁菜美食的热爱和精湛厨艺,创办了北柱楼饭庄。彼时的泉城济南,餐饮行业百花齐放,然而北柱楼凭借地道的鲁菜迅速崭露头角。

张寿云深知鲁菜精髓,他精心钻研,推出 “一品锅” 与 “燕窝展翅” 两道招牌菜。“一品锅” 食材丰富,将海参、鲍鱼、鱼翅、鸽蛋等珍贵食材汇聚一锅,经慢火细炖,汤汁浓郁鲜美,食材软糯入味,尽显鲁菜的醇厚大气。“燕窝展翅” 更是一道惊艳之作,以燕窝为主料,搭配鸡肉、火腿等食材,精心摆盘成燕子展翅之态,不仅味道鲜美,造型更是精美绝伦,引得食客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北柱楼饭庄门庭若市,用餐者络绎不绝,上到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以能在北柱楼品尝美食为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北柱楼饭庄凭借多年积累的口碑和独特的菜品,依然在风雨中坚守。这一时期,饭庄在保留传统鲁菜的基础上,也根据时代变化和食客需求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推出了一些价格更为亲民的菜品,以适应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吸引了更多的客源。

然而,在战乱年代,物资匮乏,食材采购困难,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北柱楼饭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张寿云的后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想尽办法寻找替代食材,坚持传统烹饪技艺,努力维持饭庄的运营。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闭店的命运。

刘鹗游历济南时经常去北柱楼饭庄吃饭,这也是北柱楼饭庄在《老残游记》里频繁出现的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