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和父母不亲近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绝望
长大后和父母不亲近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绝望
最近,一个知乎帖子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一位妈妈在帖子中求助,询问为什么女儿肚子疼却不愿向家人诉说。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许多人都曾经历的情感困境。
在评论区,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
- "每次我有点感冒鼻塞,我妈都要找出一个原因,比如没穿好衣服或被子太薄。就连我弟便秘,她都要怪他零食吃多了。所以有时候我生病了也不敢跟她说,怕被责备……"
- "生理期痛经严重,我妈就会说,谁让你吃凉的……慢慢地我就会觉得痛经是我自己的错,再也不敢跟她说了。"
- "我有段时间加班多,眼睛出了些问题,我爸说:都是你天天玩手机玩的。"
这些经历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许多人因为害怕被责备或指责,而选择隐瞒自己的痛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失望性情感隔离"。
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失望性情感隔离"表现为一个人与本该亲近的人之间缺乏亲密感,心理上充满距离感,不愿意分享内心的感受。这种现象往往源于长期的情感忽视、否认和漠视。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一旦陷入"失望性情感隔离",人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
情绪价值:当代人稀缺的能力
情绪价值可以理解为:看见并理解关系中另一半的情绪,帮助对方表达、排解情绪,减轻对方的情绪障碍。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指出:"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不仅无法接住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甚至还要"甩锅"给对方呢?这可能是因为:
- 倾听者自身是焦虑型的,面对脆弱或负面事件时,第一反应就是很焦虑,既害怕处理事情,也害怕面对脆弱的情绪。
- 倾听者从小也经常被这样对待,容易习得类似的情绪处理方式。
如何打破"失望性情感隔离"?
提高自己的承受力:重建自己的力量,提高面对问题的承受力。这包括在认知层面提升改变,以及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突破自己脆弱的部分,勇敢解决问题。
尝试共情理解对方,提供实质性帮助:面对脆弱和负面情绪,可以尝试单纯地倾听,不去批判,适当引导。如果能提供实质帮助,那就更棒了。
长期建立信任:信任的坍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重建也需要以爱为支撑,通过稳定、长期的努力,真切地去重新取得对方的信任。
对于经历过"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来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等关系失望。如果对方没能接住你的情绪,先大大地拥抱受伤的自己。然后,尝试跳出关系,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份体验。
谁痛苦,谁改变。幻想改变别人真的会不断地失望。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周边人也会被带动。
和对方沟通内心的想法。试试看,把你藏在心里的,没机会说的话,好好表达出来。去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学习非暴力沟通表达方式,也可以学习用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愿我们,成为行走的爱,既敢敞开信任他人,也不再让身边人失望,而是成为爱的滋养源泉。
本文原文来自壹心理,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