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记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4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记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4年普陀区高三二模考试作文题目为:“生活中,人们不断产生记忆,运用记忆,甚至有意无意地改造自己的记忆。那么,记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道典型的抽象概念类作文题目,需要考生深入思考记忆的本质和意义。
审题要点
- 抓类型:这是一道现象类、思辨类作文题目。
- 抓对象:核心对象是“记忆”。
- 抓关系:材料中提到“人们不断产生记忆,运用记忆,甚至有意无意地改造自己的记忆”,需要整体把握这些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
- 抓内涵: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检索和重构等复杂过程。
- 抓思辨:需要思考记忆的局限性和可塑性,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记忆。
- 抓任务:核心任务是回答“记忆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写作思路
- 引材料:可以引用阿尔茨海默症的例子,说明记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 析材料:下定义,说明记忆的本质和功能。
- 归因分析:分析记忆对个人身份、学习、决策、社会功能和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 特性分析:探讨记忆的局限性和可塑性。
- 改造记忆的原因:从心理防御机制、认知结构、社会互动等角度分析。
- 记忆的意义:从体验、塑造、资产和负担等多个维度展开。
- 个人思考:上升到民族记忆和时代精神的层面。
- 怎么办:提出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记忆的建议。
范文赏析
借我记忆的碎片(69分)
樊小纯在致敬木心的诗中写道:“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这是木心在暮年时对自己记忆的呼唤。记忆的碎片在时空中产生也在时空中被改造,书写着生命的故事。
记忆的机器自生命诞生起便开始转动,成为人生路途的纪念,并指导着个人前进的方向。记忆的产生源于大脑皮层的自发行为,是个人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记录在头脑中的复现。有些记忆成为情感的寄托,在人生低谷时给予我们抚慰和拥抱,有些记忆则成为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恰如鲁迅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看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开口,便使他突然又良心发现,并且增加了勇气,于是再继续写些被“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也如冯友兰对蔡孑民先生任校长时的记忆使其反思对学术的忠与否。记忆是时光里的备忘录,在被翻开时对现世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然而,记忆的碎片并不能历经时光变迁而仍光活如新,因为人体机能有限,在岁月中必然经历磨蚀和改造。有些记忆中的细节会在不经意间被时间的指针悄然改造,就像《百年孤独》中患上失忆症的马孔多居民不得不为物品贴上笨拙的标签,以对抗逐渐消退的记忆。可见记忆的不保真性和时效性也需个体主动维修和刷新。
除不可抗力外,记忆赠予我们的,还有警醒和对过去的回望。小说《1984》的主人公温斯顿在某日突然发现自己再也记不清童年时的妹妹和母亲,原来是“老大哥”对国民思想的严酷钳制使温斯顿这样的人逐渐成为遗忘记忆的工具;在“安全屋”中,将生活记忆写进日记的犹太人安妮类以稚嫩的笔迹、向生的希望对纳粹的暴政发出呐喊,这些记忆如同投向历史的明灯,留下时代的印迹。
在磨蚀和有意无意的改造中,记忆似乎已不复本来面目,那记忆的意义又在何处?在不保真性已被确认的条件下,人类仍对记忆有着不懈的追逐和持久的热情,小到每日的拍照记录,大到史学家对历史的追索,我们所寻找和珍视的,或许更在“记忆”这一行为和意义。伏生誓死护书,他的记忆是对文化的坚守和专制的反抗;历代史官将自己对于当朝的记忆载入史书,那不可避免的误差可能正是这一特殊群体对历史浮沉的见解与认识,吸引着现代人在这数份记忆中探索历史的奥秘。
记忆给了我们回顾人生的机会,更提醒着作为记录主体的我们,生而为人的高贵和记忆留存的意义。无论是记录美好生活的愿景,还是在对时代的记忆中彰明自身的志向,在记忆的录像带被看见,甚至经历跨越时空的传递时,个体的记忆将被拓入人类群体的记忆中,得以进一步拓展生命的意人,人生的画卷就此铺入漫长的时空长河,随记忆永存。记忆予人警醒,提供了人生真实或被改造的记录。当个体的记忆碎片汇入历史,我们就看见记忆中蕴藏着的文明曙光。
记忆与生活(67分)
自孩提时代起,我们常将生活中面对的人、事、物,联合以自身处事经历、所遇所感,收集在心底,作为记忆服务于现实生活。在阅读时,我们理解联想,需要用到对文字含义的记忆、对已读作品的记忆;在实践中,我们要调用对具体方法、经验的记忆。伴随着时间的积淀,我们不可避免地模糊了一部分对过去的记忆,甚至为其打上了美好细腻的涂层与装饰。
我想,就记忆本身看,其意义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人类简史》里鸿篇论述的人类从古至今之历史,其行为,从采集狩猎到精神领域的审美创造,无不建立在人类已有记忆的基础上,人类正是通过不断产生记忆、运用记忆,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和进步。
不止于此,运用过去的记忆,将人类走过的路铭刻心中,才能指导我们走好未来的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深刻表达了受殖民侵害的拉美民族难以寻根的飘摇与迷茫。作者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鲜明地展现了失眠过后“失忆”对马孔多人精神的剥夺。失去记忆的人们无法在根上吸取养分以成长壮大,稍遇风雨便会摧折。一如骆玉明所言:“很多古老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生命回忆。”倘若丢失对传统与我们所处文化系统的记忆,我们将是残缺的,我们的心灵将无处安放,又何谈未来呢?
就个体生命而言,产生记忆是对个体生命经历的珍贵存档,对我们本无意义的人生赋予意义;记忆的运用亦是对人“在黑森林中行走”足迹的记录,是基于个体意志的主动选择。以此为基础,方能真正发挥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精神,向自我实现之目标步步趋近。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记忆是柔软的、弹性的,因而是可以被塑造的。这一点于我们或有警示意义。《动物农场》中拿破仑这位农场主,正是利用了“煤气灯效应”,让农场中的动物逐渐忘却对自由的炙热追求,在记忆被塑造成“当下已比过去更好”的过程中迷失,进而丧失了反抗意志,最终受尽剥削。需要强调的是,当遗忘成为群体性现象时,个体的痛苦将扩散深化为群体的麻木与孱弱,社会便走向风丽如晦的境地。因此,我们应以理性与智慧尽力保留记忆的清晰与正确,以独属于个体的独特色彩,避免“走入歧途”。
进而思考生活与记忆之关系。实际上,唯有切实的源于生活的记忆才能指导生活。因记忆最重要的价值便在于为生活“道夫前路”,我们在生活中切勿舍本逐末,与其通过改造记忆“娱已欺人”,不妨重视生活、努力生活,不断创造有助于生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