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渥群芳 | 范浩军教授 :不问碎银添几两,但求后学胜先贤
德渥群芳 | 范浩军教授 :不问碎银添几两,但求后学胜先贤
四川大学“合成革及高性能纤维”研究团队在范浩军教授的带领下,以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牵引,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持续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环境友好涂层材料及绿色低碳制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合成革绿色、低碳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甘为人梯、建设一流导师团队
“合成革及高性能纤维”导师团队由范浩军、陈意、兰建武、郭荣辉、阎斌、向均、谭淋等7位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负责人范浩军教授一贯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言传身教、奖掖后学,从论文的润色、专利的修改,到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成果的申报,范浩军教授事无巨细、悉心指导,通过传、帮、带,促进了导师团队的快速成长。近5年,团队陈意教授成长为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兰建武教授入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范浩军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郭荣辉教授2023、2024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向均副研究员入选RSC绿色化学全球新锐科学家,阎斌教授、谭淋副研究员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团队有博导6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4人,现已建设成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强的优秀导师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纪念从教30周年之际,范浩军教授赋诗一首:
一堂缔约三十载,三尺讲台结夙缘。
谨以青丝付桃李,惟将白发庆余年。
莫问碎银添几两,但求后学胜先贤。
文章不满行人耳?微躯一笑敢问天。
诗中“莫问碎银添几两,但求后学胜先贤”句,展现了教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选材育才的崇高品德;末句则诠释了教授尽心做事、豁达做人,俯仰无愧天地的高尚情操。
导师团队照片
做真正科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皮革、合成革是我国传统优势轻工产业。合成革是由各类纤维经编织而成的基布复合聚氨酯涂层而成的一种仿皮革制品,我国年产量70亿米,占世界产量73%,广泛用于鞋靴、服装、家装、汽车、高铁、船舶、体育用品等的制造,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民生供应、支撑高端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该行业的发展面临纤维基布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低下,涂层材料有机溶剂无序排放、原料过渡依赖石油资源的严峻挑战。开发高性能/生物基纤维、环境友好涂层材料及绿色低碳制革技术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团队在范浩军教授带领下,以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牵引,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持续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获得了阻燃聚酯纤维规模化制备技术、生物基抗病毒纤维制备技术、生物基增塑剂制备技术、短流程、节水型制革技术、VOCs源头阻断的水性合成革制造技术、以硅代碳的有机硅合成革制造技术等6项具有国际引领性新技术,突破了水性聚氨酯低温连续化生产、水性涂层微波-热风耦合快速干燥等2项国外“卡脖子”技术,为合成革绿色、低碳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引领了这一传统民生产业的变革与提升。近3年,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横向项目60余项,突破行业共性技术6项,成果转化81项,进校经费超6000万元。
真正做科研,做真正的科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范浩军教授团队一贯奉行的宗旨。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团队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VOCs源头阻断水性合成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2022)、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餐厨回收油资源化利用制备生物基增塑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20)、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聚酯复合弹性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202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低碳、生态人造革制造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2018)、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1)、四川大学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2017)。
范浩军教授科技成果评价
范浩军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结会
坚守七导职责,科教融合培养人才
高校是培养国家领袖和科技精英的场所。只有高质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方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范浩军教授团队始终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育人理念,严格执行导师“七导”职责,以《先进纤维材料》、《现代合成革制造技术》等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带领研究生走出去(深入企业调研),将企业家请进来,引导硕博士明晰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共性和关键技术在哪里,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着力推进新工科教学教改工作。
范浩军教授带领硕博士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导师寄语:做人、做事、做学问,爱国、爱岗、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