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4个著名的对联,至今无人对出下联,对出一个都是奇才
历史上4个著名的对联,至今无人对出下联,对出一个都是奇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境相合。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对联,其中有些上联因其独特的构思和深邃的意境,至今无人能够对出下联,成为千古绝对。本文将介绍四个著名的对联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李清照的"寂寞寒窗空守寡"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过上了逃亡生活。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颖悟聪敏,擅长诗词歌赋。她还勤于习书法,能工绘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赵明诚深深爱慕李清照的才华与美貌,两人结为连理。谁知好景不长,赵明诚在逃亡路上因病辞世,李清照悲痛欲绝。丈夫生前一直在著述《金石录》,李清照决心完成他的遗志。
李清照美名远扬,许多仰慕她的才子佳人蜂拥而至,要强行搭上关系。李清照沉浸在悲伤中,无心应对。一日,媒婆再说亲事,李清照不耐烦,遂取笔泼墨写就"寂寞寒窗空守寡"八个大字,语气坚决地说能对上她便改嫁。
这八字气势恢宏,字字珠玑,文人学士无一能对。李清照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前来求亲的人。
李清照始终守着贞洁,不再改嫁。她孑然一身,仅以诗文自娱,将毕生热情投入创作。李清照的诗词充满妙韵,她的画作墨韵绝伦,书法之美动人心魄。
李清照以自己的才华发扬光大,成为千古女流的杰出代表。那八字上联也流传开来,成为李清照聪明绝俗的证明。
二、王安石难倒苏轼的"一岁二春双八月"
北宋时期,文坛上有两位当世之冠的文学大家——苏轼和王安石。他们两个不仅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在政治上也影响深远。
苏轼以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而著称,被后人尊为"东坡先生"。他一生坎坷,四处飘泊,仕途多舛,但他不改浪漫主义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杰出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巨大。
王安石则是当时的政治家,他推行变法运动,力图改革现实,也因此在当时备受争议。但他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诗词雄浑大气,字迹遒劲,在文坛也占有一席之地。
两位当世巨擘,一位主政,一位传艺,一生交锋。他们不仅在政见上有分歧,在文学上也常有较量。
有一次,王安石出题苏轼一副对联,结果把苏轼难住了。这则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之所以难倒苏轼,是因为那一年正值闰八月,农历共有十三个月,正月和腊月分别出现了立春节气,可以说一年之中出现了两次春秋。这句上联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罕见的天文气象情形,第四字"春"与第十二字"春"呼应。先说"一岁二春",再说"人间两度春秋",构思独特,对仗工整。
苏轼面对这样一个难题,竟一筹莫展,直到去世也没有对出下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造诣也十分高深,不亚于苏轼。在政治上,王安石改革激进,引发争议,而在文学上,他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个世纪后,对联大家梁章钜对出了这样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六旬即六十年,又称一个花甲子,甲子是天干地支60年一个循环。这下联巧妙地利用"六旬"、"花甲"、"甲子"等词指代60年周期,与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呼应。梁章钜对付难题的方法与王安石如出一辙,也是利用数字和节气的谐音连环,可谓神来之笔。
他的下联和王安石的上联都十分高明,但或许还不尽人意。因为上联在数字遣词上错落有致,而下联在这方面略显欠缺。也许正因为追求完美,苏轼当年没有对出下联。
这则上联作为一个千古绝对,至今仍令后人望尘莫及。
它不仅展现出王安石的文思敏捷,也从侧面印证了苏轼追求极致的文学态度。两位当世文坛巨擘你来我往碰撞出的火花,对后世子孙启发深远。若论文字游戏,王安石不输于苏轼,若论意境视野,苏轼又胜过王安石。
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都为中国文化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晚年虽仕途坎坷,但他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这一点与苏轼颇为相似。
千百年来,它仍是一个难解的千古绝对,激励着后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超越。
三、乾隆年间的殿试对联
乾隆年间的殿试,出现了两位实力相当的状元才子高攀和陈伯阳。为了分出名次,乾隆帝亲自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难的上联"烟锁池塘柳",赋予了五行偏旁的内涵。
高攀一看便知难以对出,果断告退。陈伯阳思考良久仍无果而终。乾隆帝将高攀列为榜首,陈伯阳为次席。
群臣百思不得其解,纷纷来问缘由。乾隆解释道,高攀见多识广,一眼看穿上联的深意难题,知难而退,显示了过人的判断力。陈伯阳才华有余而见识不足,眼高手低,执意对出,反而浪费时间。
这个上联千古无解,成为检验后人学识和境界的试金石。许多文人对联未果,方知高攀当年的英明神武。有的文人试对数次后便明白自己无法企及,不禁对高攀的见识肃然起敬。也有些自负之徒,对出了意境不佳的下联,更显示出视野狭隘,不能及高攀的宽广胸襟。
这一段故事流传开来后,很多后学也来尝试对出这个难题上的上联,但无一成功。这成为一个代代相传的典故,每个时代都会有人来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有的人对出成句但意境平庸,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有的人就算对出成功,也难掩其才华有限,不如高攀当年的睿智通达。
高攀的退让更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学习的典范。因为这个上联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句句对仗,而在于检验一个人的学识和胸襟。高攀正确看穿了这一点,展现出过人的气度,这才是其可贵之处。这个上联的考量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而非狭隘的句法取胜。
四、苏轼的"提锡壶,游西湖"
天宝年间,苏轼出任杭州知府。一日,苏轼邀请几位文人好友泛舟游湖,欣赏西湖美景。一行人闲聊赏景,品茗赏花,舟行碧波之间,兴致盎然。其中一个姓陈的朋友提议与苏轼博览群书的学识,对对子自娱。苏轼笑言好局,让大家随意抛题,看谁的对应能力强。
一名年轻歌女提着苏轼最喜欢的锡壶,为众人斟酒。她娴静端庄,倒酒稳当,众人皆赞不绝。正当她为苏轼斟酒时,船身略微晃动,她手一滑,锡壶"扑通"坠入湖中。众人皆惊,苏轼更是扼腕叹息。
这时,苏轼灵光一现,提笔在舟边写就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他笑言天公造美,赏吾一行佳句,请诸位对出下联。众人虽才华横溢,却无一人能对出下联。
陆游是苏轼的好友,后来任杭州知府,听说此事也自诩文采,欲对出下联。可他对了三天三夜,终未成功。这事便成了千古绝句,流传至今。
近人对这上联进行征联,许多诗人文人悬赏征集下联。直到清朝,才有人对出下联:"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虽对得上,却不及苏轼上联娴静巧妙。
西湖依旧,锡壶已失,人们回味当日,追忆往事。一段意外,成就千古佳话,也留下苏轼的才学和这段传奇。人生路漫漫,谁又能说得清什么是对的绝对?这四则绝唱背后所代表的,也许只是历史上的一种声音。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但也应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任何权威观点束缚。且听杜鹃啼古木,看天地化幻变,人生如朝露,虽华美却转瞬即逝。且任未来慢慢揭晓答案,人生还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