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宗族械斗:跨越几百年的恩怨情仇
乡村宗族械斗:跨越几百年的恩怨情仇
在我国南方,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引发的摩擦私斗往往会演变成大规模械斗。这种被称为"宗族械斗"的现象,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恩怨情仇牵扯数十代人。
南方宗族械斗
明清以来,我国的农村,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经常发生宗族械斗。沿海械斗之风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民间乡村地区从明清到90年代中期愈演愈烈的械斗冲突,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恩怨情仇牵扯数十代人。
在我国,农村庄寨都是聚族而居,各占地利,豪绅也各扩张其势力。由于庄寨密布,田园相接交错,庄寨有大小,势力有强弱,农副各业各求发展,利益矛盾也在不断产生,发展到尖锐化时,就难免要争吵。而庄寨中豪绅阶层,为了维护和扩张势力,维持其统治地位,转移村内矛盾视线,庄寨间的矛盾尖锐化时,就会爆发庄寨械斗。
有的敌对村庄也因而成为世仇,族规禁止通婚。宗族械斗的起火点常是因水利种植或商贸的冲突,没有解决而扩大起来。而各宗族中的族规也常有村里成年青壮男人必须参加村族的械斗行动,而号召的往往是族绅和其下手小头目。有的族规是由族绅开龛门宣布的,族人必须遵守。
历史上,国家层面对于这种宗族械斗已有禁令。最出名的是清朝广东土客大械斗,广府客家几十万人参战,后来清政府出面调停,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上谕:“严禁广东顶凶、掳赎、械斗诸弊。如有前项弊端,即行从严惩治。”然而对于这种乡间械斗来说,根本屡禁不止,难以断绝。结果以广府人胜利而告终,直接导致广东客家人大举下南洋谋生。
到了清末民初,各式各样的枪械弹药开始流入民间。而沿海地区与洋人贸易往来发达,进口枪火弹药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推算1924年最动荡的时候,广东一省的枪支就多达四百万支。以当时全省人口不过两千多万计,每五个人就有一支枪。而有钱的商会、军事组织发达的宗族甚至搞来了一些土炮。于是场面变得难以控制起来。1912年花县三华店乡与毕村械斗,双方动用了大炮互轰;1926年台山县官窦乡伍族内部械斗,动用步枪上百杆,大炮十余尊……
1925年,日本人涉谷刚到广东调查发现,在东莞,番禺等十县,民团的枪支就超过二十万支。1926年,清远县宗族械斗,双方各自都有上万支步枪。在花县三华店乡与毕村进行械斗,万枪齐射。所以对比看来,现在的那些民间械斗新闻跟当年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北方很少有宗族械斗
我国古代南方战争较北方少,宗族迁徙较少,古代北方胡族同汉族多有征战,人民被迫举家迁徙,明朝有山西洪洞县大移民,近代更有华北各省人民去东北“闯关东”,宗族迁徙较多,宗族比较分散,不能形成稳定宗族社群,有的胡族被汉化后采用汉姓,宗族意识逐渐淡化。而南方汉族多是两晋时期北方汉族后裔,宗族意识自古强烈,一旦由于再次迁徙而产生同当地宗族矛盾后多会团结一致对外。南方因山多田少人稠地狭,农村为了争地盘,养成了重男轻女的习俗,因为你家族男丁少很容易被大家族占掉田地。
比如清朝广东的“土客之争”,影响甚大。我想主要是,各“宗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的缘故,甚至连语言都不能互通。南方多山,开发较晚,山高皇帝远,古代人口又较少,形成一个个“世外桃源”各自分割文化平行发展。而北方一马平川,人口众多,人口互动较频繁。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