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愚公移山在教导我们破坏环境?著名诗人席慕蓉,建议将其移出课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愚公移山在教导我们破坏环境?著名诗人席慕蓉,建议将其移出课本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6ULLLH0543UXIM.html

2014年,著名诗人席慕蓉在南开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席慕蓉突然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观点:“必须把《愚公移山》移除,如果这篇文章还在,我们一起一起投票把它否决,因为它实在太可怕了”!

席慕蓉的这一言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瞬间激起层层波澜。为什么一篇几千年来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象征的古文,突然遭到席慕蓉的强烈质疑?《愚公移山》究竟有何“可怕”之处?席慕蓉的观点是否真的有理?

席慕蓉的质疑:移山即破坏环境

席慕蓉的质疑并非无缘无故,她在演讲中指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愚公带领子孙后代挖山,最终感动天帝移走大山。

但在她看来,这个寓言故事背后隐藏着一种危险的思想:人类可以随意改造自然环境,而不需要考虑破坏生态的后果。

在席慕蓉的解读中,愚公移山的行为其实是在教导孩子们与自然为敌。愚公仅仅因为大山挡住了家门口的路,就决定要将其移走,这个行为不仅会破坏山体,还可能导致大量砍伐树木,破坏动物的栖息地。她担忧,这种观念如果被孩子们接受,他们可能会觉得人类可以不顾后果地改造自然,最终伤害的却是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演讲中,席慕蓉还拿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作为例子,比如露天采矿、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等。她认为,这些行为的根源在于人类的贪婪,而《愚公移山》恰恰为这种贪婪提供了某种“正当性”。

“愚公把一座大山当成了自己个人的问题,只因为它挡住了他的视线。”席慕蓉说“这是一种狭隘的、破坏性的思维方式。”

引发争议:寓言故事的本质被忽视

席慕蓉的言论一出,立刻引来了广泛的争论,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学生群体中,很多人认为,席慕蓉的观点忽略了《愚公移山》作为寓言故事的本质。

《愚公移山》作为中国经典寓言之一,讲述的是一个老汉愚公不畏艰难,带领子孙后代搬山的故事。这个行为看似愚蠢,但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最终派遣神仙将大山移走,这个故事传递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而非鼓励破坏自然环境。

在很多人看来,寓言故事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字面情节,而在于它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为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更是多次引用这个故事来激励人民,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了鼓舞斗志的重要象征。

因此,反对者认为,席慕蓉的观点过于片面,忽视了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寓言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情节传递深刻的道德教训,而非提供现实中的行动指南,愚公移山所传递的不是破坏自然的观念,而是面对困难时不懈奋斗的决心。

愚公真的愚蠢吗

关于《愚公移山》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她提出的环境问题,事实上,关于愚公是否真的“愚蠢”,历来就有不同的解读。

有些人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确实愚蠢且低效,愚公之所以想要移山,是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出行的道路。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搬家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愚公不仅自己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搬山,还希望子子孙孙接替他的工作,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看来无异于“思想僵化”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愚公的做法确实显得不切实际。但更多的学者和评论者认为,《愚公移山》中的“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愚蠢,而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愚公的行为看似荒诞,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却是无比坚定的,故事中的智叟虽然嘲笑愚公,却代表了一种短视和消极的态度。

愚公移山的核心在于那种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毅力,而智叟的“聪明”则显得短浅和怯懦。因此,在这个寓言中,愚公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愚蠢,他的智慧体现在那种长远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上。

席慕蓉的成长背景与观点的联系

席慕蓉出生于重庆,祖籍是蒙古族,但她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香港度过,之后,她移居台湾,并前往海外留学。

这种多元的成长经历,使她在教育和文化上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现代环保观念。因此,有人认为,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质疑,可能与她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

她在西方社会接受了较为现代的环保理念,因此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时,可能会从一个更现代的视角出发。她所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确实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议题,而她从这个角度出发,质疑《愚公移山》的合理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人并没有现代的环保意识,而《愚公移山》作为一个寓言故事,重在传递精神价值。如果用今天的环保标准去批判古代的寓言故事,未免显得有些苛刻。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现代解读,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可能并不适用于解释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

类似的教育争议事件

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质疑,让人想起近年来关于语文教材的其他争议事件。事实上,类似的质疑在过去几年里层出不穷。

比如,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丁启阵曾建议将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教材中移除。他的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在文中横穿铁道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可能会误导学生。这一观点迅速遭到反对,许多人认为《背影》讲述的是父爱,而不是交通安全问题。

还有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也曾引发过争议,部分家长质疑其中“如新出浴的美人”一句带有不良暗示,认为不适合青少年学习。这一观点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它也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学作品的解读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受到了现代观念的影响。

甚至杜牧的《山行》也未能幸免,有家长质疑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认为其中的“爱”字带有不良含义,可能误导学生。虽然这种观点受到了广泛批评,但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结语

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质疑,揭示了在现代社会,经典文学作品面临的种种挑战。她认为这篇古文传递了破坏环境的错误观念,因此呼吁将其从教材中移除。无论如何,席慕蓉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解读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是否仍然适合现代教育?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信息来源:
《愚公移山》不“可怕”—— 中国青年报2014年06月16日02版
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No.766(20):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