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胡说八道真高级,不小心会惹大祸!
DeepSeek的胡说八道真高级,不小心会惹大祸!
当我们惊叹于AI行云流水的创作时,可能正不自觉踏入由概率编织的"楚门世界"。近期,一位用户在使用DeepSeek撰写关于苹果和阿里合作的文章时,发现AI生成的内容中包含虚构的细节,如"蒂姆·库克在北京三里屯用支付宝刷脸购买帝王蟹"等。这一事件引发了对AI"幻觉"问题的深入探讨。
几天前,我请DeepSeek帮我针对苹果和阿里合作这件事写一篇文章。回车键一敲,DeepSeek立马开启思维链:"首先,开头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引言,可能用库克在中国的现身作为引子,引出合作的消息。。。"
怎么样,说得挺有道理的吧。毕竟我写的是一篇文章,而不是新闻报道,得有温度才行。
一顿分析之后,DeepSeek码下了文章的第一段:"当蒂姆·库克出现在北京三里屯的盒马鲜生,用支付宝刷脸购买帝王蟹时,这场精心策划的"消费行为艺术"已经预示了一场更深刻的变革。3个月后,苹果宣布与阿里云达成生成式AI独家合作。"
"哇!"当我看到这段话时,真的被DeepSeek的才华折服了——这个开头真心不错!有高度、有温度、有热度。
等等,我怎么没听说库克三个月前在北京三里屯的盒马鲜生用支付宝刷脸购买帝王蟹这件事呢!我只知道他去了三里屯苹果商店。
DeepSeek不会是在胡说八道吧?!
我先在网上搜了一下新闻,没找到这条。又搜了一下图片,也没看到"库克用支付宝刷脸购买帝王蟹"的照片。按理说这么大的新闻,不可能既没有文字,也没有图片报道吧。
于是我开始"拷问"DeepSeek:"蒂姆·库克出现在北京三里屯的盒马鲜生,用支付宝刷脸购买帝王蟹"这段描述属实吗?"
DeepSeek倒是很诚实,解释说:"关于库克先生的具体消费行为细节,目前没有官方信息披露可以证实该场景的真实性。该描述很可能是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化表达,用以具象化呈现商业领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商业报道中,这种隐喻手法常用于增强叙事张力,但读者须注意区分文学修辞与事实陈述的界限。"
哈哈,原来是自己编的,这想象力!
有鉴于此,我又把它写的文章中的所有数据核实了一遍,结果发现7-8处错误,清一色都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所以,当我们惊叹于生成式AI们行云流水的创作时,可能正不自觉踏入由概率编织的"楚门世界"。
AI为什么会产生幻觉(Hallucination):"脑补"的神经网络
想象你在玩"故事接龙"游戏:每次只能说合理连贯的句子,但完全不知道原始故事的真实性。这正是大语言模型的工作机制——它们本质上是"概率编织者"。
- 知识的"马赛克拼图"
就像用1000块拼图还原蒙娜丽莎,模型从45TB训练数据(相当于3亿本书)中学习词语关联。当遇到知识盲区时,它会根据上下文"脑补"最可能的答案。比如当被问"库克买帝王蟹的细节",它会综合"库克访华""盒马支付"等高频关联词,编织出看似合理的场景。
- 奖励机制的甜蜜陷阱
人类标注员更倾向给流畅完整的回答打高分,这导致模型形成"宁可错得优雅,不能答得磕巴"的生存法则。就像过度追求作文高分的学生,可能编造名人名言来增强说服力。
- 认知的"曼德拉效应"
训练数据本身包含大量矛盾信息。某研究发现,维基百科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有12%存在事实性错误。模型如同同时阅读100个版本《三国演义》的读者,难免混淆史实与演绎。
AI幻觉正带来“蝴蝶效应”般的五大危害
2023年《自然》杂志研究显示,顶尖大模型的事实错误率仍高达15-20%。这些"美丽的错误"正在关键领域引发链式反应:
- 学术研究的"参考文献幽灵"
斯坦福教授曾在GPT-4生成的论文中,发现3条完全虚构的文献引用,其中一条DOI号竟对应着日本动漫数据库。
- 法律文件的"空气条款"
纽约律师用ChatGPT撰写辩护状时,引用了6个根本不存在的判例,差点构成"欺诈法庭"罪。模型像过度自信的实习生,用专业术语包装着空中楼阁。
- 医疗咨询的"致命温馨"
某患者询问"头孢配酒"风险,AI给出"小酌无碍"的建议——这个看似体贴的回答,实则是混淆了抗生素类别的重大错误。
- 金融市场的"数字海市蜃楼"
2024年香港某投行AI系统生成的研究报告中,虚构了某新能源企业"获得沙特200亿美元投资"的细节。该信息导致公司股价单日暴涨23%,后被证实文件中的沙特王储署名样式与官方签名字库存在毫米级偏差——这场由像素点引发的金融震荡,暴露出AI在数字造伪上的可怕潜力。
- 公共舆论的"认知核污染"
某社交平台AI小编自动生成的"环保组织支持核废水排放"快讯,被证实混淆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立场声明。这类错误如同在信息海洋中投放认知诱饵,24小时内就能通过算法推荐形成10万+传播链,其纠错成本是原始错误的178倍(MIT媒体实验室2023年数据)。
怎么识别幻觉?
用4步识破AI的"美丽谎言"
案例诊断:当某AI描述"马斯克在2023年收购百度"时,我们可以这样拆解:
- 溯源验证法
- 交叉核验三大信源:百度财报、马斯克推特、权威财经媒体
- 搜索关键时间点+人物+动词组合:"马斯克 收购 百度 2023"
- 逻辑压力测试
- 百度市值约400亿美元,特斯拉现金储备是否匹配?
- 中国法律是否允许外资全资收购搜索引擎公司?
- 细节反常识别
- "使用星链完成股权交割"——跨境并购需通过SWIFT系统
- "王海峰改任CTO"——百度现任CTO本就是王海峰
- 情感诱导法
- 追问:"这个信息可能涉及哪些利益冲突?"
- 真实信息会呈现多维视角,而幻觉往往回避复杂讨论
怎么降低AI的幻觉?
专业的方法是构建AI的"现实锚点"。全球顶尖实验室正在推进"反幻觉工程",主要从四个维度建立防护网:
- 改进训练数据
AI幻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数据不足或不准确。通过提供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可以帮助AI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减少幻觉的发生。比如,通过引入更多权威新闻源和学术论文提高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
- 知识免疫系统
- 微软将必应搜索实时数据接入模型,相当于给作家配了随时查证的图书管理员
- Anthropic开发的"宪法AI",要求每个结论必须通过预设的100条事实性审查
- 认知边界教育
- 谷歌在回答前自动添加置信度标签:[高可信][需核实][推测性]
- 清华大学开发"知识图谱校验器",像数学老师检查解题步骤般验证推理链条
- 人机协作协议
- 医学AI会标注"本建议基于2021年《柳叶刀》论文,请结合最新临床指南"
- 写作助手自动生成"此处人物描写包含文学创作成分"的提示水印
最新研究显示,通过"思维链惩罚机制",能让模型在编造事实时产生"不适感"。就像给人脑植入测谎仪,当说假话时会触发神经刺痛——这或许是人类与AI走向"真诚相处"的终极方案。
下面的三个实用方案对个人用户更友好:
- 交叉验证
不要完全依赖AI提供的信息,而是通过其他可靠来源进行验证。
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追溯到信息的源头核实真实性。还有一个是,通过多个AI模型的协作,可以互相验证生成的内容,减少幻觉的发生。比如,一个模型生成内容后,另一个模型对其进行审核。
- 关注细节
AI幻觉通常体现在细节上。如果AI提供的信息过于具体,但又缺乏来源或证据,就需要提高警惕。比如,AI可能会详细描述某个事件的场景、人物的对话,但这些细节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例子:某AI生成的关于某次国际会议的报道中,详细描述了某位领导人的发言内容,但实际上该领导人并未出席会议。
- 逻辑一致性
检查AI生成的内容是否逻辑自洽。如果AI的说法自相矛盾,或者与常识不符,就很可能是幻觉。比如,某AI生成的关于某次科学发现的报道中,提到“该发现推翻了相对论”,但实际上该发现与相对论并无直接关系。
当我们凝视AI生成的璀璨星空时,需要保持这样的清醒:那些美丽的星轨,可能是算法绘制的概率云图。培养"人机协同智慧",既不过度依赖AI的丝滑表达,也不因噎废食否定技术价值——这或许是人机文明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正如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所言:"我们不是在建造真理机器,而是在创造一面会思考的镜子。"擦拭这面镜子的过程,恰恰是人类认知革命的最新篇章。
正文中所有图片均有AI生成
本文原文来自卢山说AI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