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疗变革之困:前三季度净现金流骤降187%!一场增长与创新的“较量”
新华医疗变革之困:前三季度净现金流骤降187%!一场增长与创新的“较量”
新华医疗(600587.SH)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于12月10日举行。
董事长王玉全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成本控制以及明确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等措施,逐步提升毛利水平,缩小与同行业头部公司的差距。
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增长也大幅收窄,这让市场对这家曾经的行业翘楚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拥有81载悠久历史的新华医疗,犹如一艘在汹涌海浪中前行的巨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的行业翘楚,如今在增长放缓的尴尬处境中,努力探寻着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方向。
▍增长放缓的尴尬
近年来,新华医疗在维持增长方面,颇有起伏,略显尴尬。回望2018年,喜讯传来,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
然而,随后几年营收增速陷入疲软期。2018年-2023年的营收增长分别为3.01%、-14.75%、4.38%、3.62%、-2.11%、7.87%。
最新发布的2024年三季报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新华医疗当前的困境。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4.23亿元,同比增长仅1.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7亿元,同比增长6.63%;净利润率8.31%。这样的增速,与2023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显著下滑。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0.02%和37.8%。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2024 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出现负增长,录得22.37亿元,同比下滑0.32%。
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事长王玉全指出,第三季度营收下降主要缘由是医疗行业整顿导致医院采购延缓、非刚性医疗需求低迷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这一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对比同行业数据,新华医疗前三季度营收保持在行业前列,但与头部企业,例如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营收差距拉大;净利润率仅处于行业中游。
特别是,三季报还反映出不断增长的应收账款、现金流锐减问题,
相比上一年末的应收账款16.95亿元,截止三季度末新华医疗应收账款已达到20.32亿元,增长了近两成。超高的应收账款占比,不仅增加了市场对资产减值的担忧,也引发了对公司销售策略和财务健康的关切。
前三季度净现金流为-6.93亿元,同比下滑高达187.39%。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前三季度为-3615.9万元,同比下降112.56%。
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血液”,负现金流意味着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的流出大于流入,可能影响其持续运营能力。近年来,新华医疗持续加大在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领域的投入,现金流的负数表明,其经营活动面临较大压力。
截至12月12日收盘,新华医疗市值表现也差强人意,约为110亿元。
▍并购后遗症与转型阵痛
每每提及新华医疗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困境或与过去的扩张战略紧密相连。
2010年至2015年间,新华医疗开启了大规模并购扩张模式,如同一个雄心勃勃的开拓者,迅速将业务版图扩张到体外诊断、医院、药店等多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总资产从14.9亿元暴增至98.2亿元,营收也从13亿元增长至75亿元以上。
然而,快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寻觅第二增长曲线,并购驾驭得好,便协同双赢;搞不好,背后往往隐藏着风险和代价。
在前几年身陷困境,有两个子公司“功不可没”,一个是英德,另一个是远跃。
2016年,并购“后遗症”显现。由于制药装备行业环境发生变化,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公司不得不计提商誉减值1.43亿元,净利润随即大幅下滑超八成。
更为严峻的是,2016年至2019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四年亏损。这一时期,新华医疗仿佛陷入了泥潭,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迷思交织挣扎在一起。
几经沉浮,成都英德在2021年方才扭亏为盈,在2023年实现了2290万的净利润,开始为公司业绩做出正向贡献。而上海远跃则一直是亏损,2022年亏损3426万。在近期财报中,关于远跃的业绩信息,没有进一步披露。
▍战略调整,聚焦主航道
面对业绩的持续下滑,新华医疗在2017年调整发展战略,提出 “整合、升级、提效” 的新战略。
痛定思痛,公司开始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先后出售了高达15 家公司和医院的股权,将发展重心重新聚焦到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两大主业上,专注和投入核心业务。
经过一系列调整,新华医疗的主营业务逐步回归主航道,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格局。医疗器械制造、医疗商贸、制药装备三大板块分别占据约36.4%、32.9%和21%的营收比重。其中,传统强项感染控制设备依然保持着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从市值和营收、净利等角度分析,尽管新华医疗完成了初步的业务调整,但与行业其他头部企业相比,增长动能仍显不足。2019年至2023年期间,特别是受益于新冠疫情的特殊环境,同行业的联影医疗和迈瑞医疗大多保持着15%-20%以上的营收增速,而新华医疗的增长则显得相对疲软。
一方面有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内卷之因,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新华医疗在创新能力、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不足,在医械市场这个快速汹涌的浩瀚中乘风破浪,不进则退。
▍破局之道:创新与智造的平衡
面对近两年的增长瓶颈,董事长王玉全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正在多个维度上积极寻求突破。公司明确规划了未来增长动能的三大方向:业务稳健经营、新产品布局以及海外业务拓展。
(一)业务经营:稳扎稳打
在业务经营方面,王玉全表示,将继续深耕现有优势领域。作为感染控制设备的行业龙头,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地位,同时加强医疗器械制造和制药装备两大核心板块的协同发展。
特别是在制药装备领域,在政策驱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这一板块已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公司有望在制药装备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
(二)技术创新:智慧化布局
创新产品布局是公司寻求突破的第二个重要方向。新华医疗将目光转项多个细分领域发力,包括生物制药、实验室自动化、智慧医院、微创器械及耗材等。以数字化转型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技术攻关,加快智慧化成果转化。
公司着力打造医疗科创平台,推进人工智能融合医疗产业,依托优势产品线和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作为赋能手段,发力“智慧化”。
例如,结合公司消毒感控设备的市场优势,2020年10月,由新华医疗建设的国内首家智慧化消毒供应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内消毒供应中心由标准化迈向智慧化。
该项目的成功落地,使得新华医疗在医院智慧消毒供应领域站在了前沿,成为行业内唯一可提供全生态智慧化方案的提供商。据悉,截至2024年11月,新华医疗已完成近6000家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的设计、改造和实施。
在助力制药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也颇有斩获。新华医疗瞄准制药企业需求,助力搭建聪明的“虚拟工厂”,在“云端”运转,实现对现实工厂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监测。项目建设在重庆太极、石药巨石、湖南科伦等企业落地,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以上。
此外,新华医疗的放疗设备,在国内一直是特色存在。历时四年,公司成功研制出XHCT-16型大孔径螺旋CT。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国内首台大孔径CT,系统采用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了85cm的大孔径设计扫描,具有高精度扫描床和激光指示系统,床到位误差小于半个毫米,可以满足放疗定位及介入手术等各种特殊体位的要求。
2024年9月,XHCT-16iM型CT获得了NMPA III类注册证正式上市,有望与新华医疗的其他放疗设备协同,在放疗诊断和微创介入领域占据更多高端放射市场份额。
(三)海外拓展:差异化营销,明确定位
在海外业务方面,新华医疗的国际市场开拓和其他同行比较,略有差距。
王玉全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各国都在加强医疗体系建设,这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出口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加强国际市场调研、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等举措,公司力争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拓展海外业务版图。凭借在感控设备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公司有望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突破。
与此同时,新华医疗还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公司计划通过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成本控制等举措,逐步提升毛利水平。在营销策略方面,公司将更加明确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方案,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谨慎务实,未来可期
展望未来,新华医疗的转型之路仍是充满挑战,不容懈怠。
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整体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老牌国企的体制变革、企业文化充满挑战。
新华医疗的转型举措已经显现初步效果。财报显示,公司制造类产品的营收占比稳步提升,这类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毛利率,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
王玉全还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四季度招投标已初显回暖迹象,预计2025年整个医疗器械行业有望迎来反弹,公司业绩有望提振。
对于新华医疗而言,这艘行驶了81年的“大船”,能否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创新业务布局重启增长引擎,将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从制造到智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新华医疗正在走一条谨慎而务实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