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出生仅7天,切除直径13厘米畸胎瘤!
罕见!出生仅7天,切除直径13厘米畸胎瘤!
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张玉海主任的诊室内,利利(化名)父母听到了令人欣慰的消息:“孩子恢复得很好,甲胎蛋白(AFP)指标持续下降,无需过度担心,定期检查即可。”这个消息让原本焦虑的父母如释重负。他们的宝宝,出生仅7天便在这里经历了一场重大手术。
利利妈孕期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四维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盆腔骶尾部有一个约5厘米的囊性肿物,疑似畸胎瘤。医院迅速组织小儿外科、胎儿医学中心、产科、新生儿科及遗传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经过专家们的讨论,考虑良性畸胎瘤,一致建议可以继续妊娠,待分娩后择期进行手术。利利的母亲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下这个宝宝。
利利出生5天后,忐忑不安的利利爸爸便带着她来到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求助小儿外科张玉海主任。经过评估,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足以支撑手术,张主任建议其尽快住院手术,切除这个潜在的威胁,以避免其进一步恶化。
入院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肿瘤达13厘米,甲胎蛋白(AFP)超标,张主任团队迅速为利利制定了治疗方案。两天后,出生仅7天的利利,在父母的焦灼等待下,接受了历时3个小时的肿瘤切除及皮瓣修复手术,病理报告显示良性成熟性畸胎瘤,利利的父母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经张主任团队精心治疗和护理,宝宝于手术13天后顺利出院。
骶尾部畸胎瘤科普
什么是骶尾部畸胎瘤?
骶尾部畸胎瘤源于胚胎时期的生殖细胞,这些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分化,从而形成了这种包含多种组织成分的肿瘤。它可能包含皮肤、毛发、脂肪、骨骼、牙齿等各种组织,就像一个奇特的“组织拼盘”。这种肿瘤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女婴。
骶尾部畸胎瘤的分型
临床上通常按照肿瘤与骶尾骨的关系以及肿瘤上极的位置对骶尾部畸胎瘤进行分型(Altman分型):
- I型(显露型):肿瘤发生于尾骨尖,向后向下生长,瘤体绝大部分突出于骶尾部,仅极少部分位于骶前。
- II型(哑铃型):瘤体骑跨于骶骨前后,但骶前肿块上极位于盆腔内。肿块以向外生长为主,骶前部分的瘤体上极不超过小骨盆,未进入腹腔内。经骶尾部切口可完全切除。
- III型(哑铃型):瘤体骑跨于骶骨前后,但骶前肿块上极延伸至腹腔。肿块外生部分大小不一,肿块位于直肠和骶骨之间,也向盆腔内生长,上极延伸到达腹腔内(恶性者较II型多)。
- IV型(隐匿型):瘤体位于低前,骶尾部外观无明显的肿块或仅有微微隆起,直肠指检触及低前肿块可能是早期唯一的体征。由于肿瘤逐渐增大, 终于压迫盆腔器官, 产生便秘、小便困难、尿潴留等。恶性居多。
临床以I~III型较为多见(II型和III型又称为混合型),IV型相对较少。
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表现
骶尾部畸胎瘤可能在一开始并不容易被察觉,随着肿瘤的生长,会逐渐表现出一些症状,具体如下:
- 骶尾部包块:I、II、III型骶尾部畸胎瘤就诊最常见的原因,多数患者产前超声检查已经可以发现异常占位。肿块通常为囊实混合性,边界清楚,常呈分叶状。
- 排尿、排便困难:肿块压迫所致, II、III、IV型骶尾部畸胎瘤患者相对多见。
- 下肢活动障碍:临床少见,多为肿瘤细胞侵袭椎体、侵犯椎管,造成脊髓或者神经根压迫所致。
- 常见合并畸形:可伴有其他系统畸形。
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
医生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诊断骶尾部畸胎瘤,包括:
-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骶尾部区域是否存在肿块或肿胀。
- 影像学检查:如产前B超,骶尾部CT或MRI等,以获取肿瘤的详细信息。
- 生化指标: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hCG对骶尾部畸胎瘤良恶性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它们在肿瘤恶变的患者中往往会升高,也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术后是否复发。
- 组织活检:通过取样骶尾部肿瘤组织进行检查,确认诊断和了解肿瘤的性质。
温馨提示:骶尾部畸胎瘤虽特殊,但及早发现和治疗可带来良好预后。家长应警惕孩子臀部肿块等异常,及时就医。成年人也应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骶尾部畸胎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