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判断对手军事实力是关键?能否打赢持久战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判断对手军事实力是关键?能否打赢持久战
二战期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本文从军事实力、战略判断和战役失利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德国最终战败的原因。
实力不足判断失误,是德军输掉二战的最重要原因
在分析二战德军的作战实力时,常常有些人把德军闪击波兰和占领西欧的成功,以及1941年下半年近3个月的时间围歼了苏军近300万精锐,就认为德军是当时欧洲战场最强的军事力量。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就当时作战环境来看,德军并非有能力展开两线作战,其军事实力也支撑不起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从战后总结的角度来看,二战德军的装甲进攻、苏军的全民防御、英军的雷达和情报技术、美军的远程打击力量,日军的拼刺刀战术、八路军的游击作战,都算得上是当时各支军队典型的代表打法。但在众多战略战术运用上,又以德军的装甲闪击战对战场保障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德军的装甲闪击战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短、容易导致德军统帅部误判。由于闪击战追求的是快准狠,对作战时效和突然性要求高,必然导致装甲坦克只能不停地进攻再进攻,但德军的装甲进攻理论从起步到形成打击能力只有那么几年时间,并没有具备完全战胜对手的作战实力和雄厚基础。
另一方面,在英伦三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德军闪击苏联就是自找苦吃。虽然德军完全的两线作战是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以后,但从1940年德军展开海狮行动开始,到1941年2月隆美尔指挥北非军团与英军展开沙漠激战为信号,德军实际上已经处在两线作战之中,带来的结果也是本地资源不足兵力缺乏,包括支撑闪击战的燃油及保障问题层出不穷,使闪击战打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所谓闪击战的打法仅仅在1941年11月份之前有效,莫斯科战役以后,闪击战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二战舞台,对此,人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误判苏联军事实力是德军战略失误的关键,但盲目自信又是德军失败的政治诱因
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国发动二战是为第三帝国扩张利益服务的,但这个过程又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刚开始德国是在英法绥靖政策的保护下慢慢由暗变明的崛起,从1938年开始,阿道夫就开始明目张胆地挑战英法底线,而从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德军就已经把苏联当成了未来主要进攻对象。
但这时候阿道夫心里还是没底,只有通过闪击波兰和进攻西欧的实践检验才能确定闪击战对苏联有没有效果。可以说,占领波兰是闪击战的试验场,进攻西欧是闪击战的热身,而闪击苏联才是德军发动二战的最重要目的。
这里面有个德国为什么要与苏联为敌的问题。一方面二战是一战的继续,德国国防军的将领们为阿道夫发动战争助威。本身苏联的前身沙俄也参与了一战,后因内战提前退出。但十月革命让苏德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别,在认识方面,德国跟英法又是穿一条裤子的,这也是阿道夫发动战争的理由之一。
另一方面,苏军在冬季作战表现太差以及日军可能北上的企图,让德军提前铤而走险。实际上,德军闪击波兰是试探英法能不能站出来保护,结果英法作壁上观出现了静坐战争;而与苏联签订协议就是害怕腹背受敌,但在进攻西欧和占领法国时,德军还是有所顾虑的,主要是怕美国的介入和苏联的可能西进。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选择在还没解决好英伦三岛问题之前就仓促进攻苏联,实际上暴露了内心的担心和不安,害怕苏联会提前进攻。而德国能找到闪击苏联的理由,就是苏联正在全力落实第三个五年计划,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而苏军在苏芬战争的表现又让德军看到了希望,加上日军早就有北上的想法,德军才想通过突然打击的方式完成对苏最后一击。但德军的判断是失误的,主要是对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预估不足,同时又对德国自身的作战能力过于自信,没有做好打持久战和消耗战的准备。
单个战役失利输不了整个二战,拿气候影响说事也是欲盖弥彰
从战争过程看,德军确实输在几场有影响的重大战役上面,但如果仔细分析下当时的战场形势,又不得不承认,有些战役德军是不应该输的。比方说莫斯科战役,即使推迟一个月进攻也没大问题,毕竟德军动用了180万大军,还有3个装甲集群进攻,尤其在1941年10月份,德军通过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场包围战又围歼了苏军的60多万精锐。但德军最终还是输掉了莫斯科战役,这场战斗并非战略上的问题,而是作战决心和后勤保障方面出了大问题,拿严寒气候影响说事只是作为挡箭牌罢了。
如果说对苏联发动闪击战使用突然袭击的打法只能赢得一时的话,而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削减4支装甲集团军的打击力量,已经说明以装甲快速机动为主的战略决策已经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带来的结果也是空前不利的,因为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离了装甲进攻就打不了仗,这是由发动战争的准备时间短、没有第二套作战方案替代造成的。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发动二战时,如果单纯依靠本国的军事力量是不足以与英苏两个大国为敌的,所以只能从被占领国中寻找帮助,捷克的军工企业、罗马尼亚的油田,甚至在进攻苏联时还需要芬军南下配合。而从武器装备的准备方面讲,进攻苏联的3500多辆装甲坦克,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从法军投降以后缴获的坦克中补充而来。有这些事实摆在那里,还能说德军的作战能力是最强的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德军发动二战迟早都会失败,我们不能从德军的军服好看就认为德军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打仗是人与武器的有效结合,德军单兵素质再过硬,资源和后勤保障跟不上来又有什么用呢?同时,德国发动二战,海陆空三军的发展又不平衡,单纯靠装甲快速机动来完成两线作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综上,德国在二战的失败,一是战争准备时间短,打不了持久战和消耗战;二是战争资源欠缺,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就青黄不接了;三是德国打不起两线作战,苏美英三国联手实力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