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
导读: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历法,还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农业、建筑等各个领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在介绍阴阳五行之前,介绍一下古代有关气的观念。气的观念,起源于天文学。
许多极普通的名词,都与气有关。例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 气质, 运气等等,使用起来习以为常,但要给气下一个定义却不容易。
如果仔细分析古代气的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它是由阴气和阳气组成。后世对作为哲学观念的阴阳二字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周易》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阴阳,利用阳爻[yáo 摇]和阴爻组成八卦。《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义配日月”《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说:“天之道,终而复始。”说的阴阳变化均是指季节的循环。《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说得更为明白。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冬季寒冷时, 属于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 春季阳气增长, 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 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汉郑康成疏《尚书·洪范》说:“行者,顺天行气。”可见郑康成对五行的解释是指顺天行气。
《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年“分为四时, 序为五节。”
《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已在战国《尚书·洪范》中有写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规定。
春秋之后,古人逐渐总结归纳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社会万物万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
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