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家的宇宙生成观:“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家的宇宙生成观:“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78679083754848274

道家的宇宙生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本文将从“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两个方面,探讨道家对宇宙生成的看法,并分析道教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是道家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思想。道家认为“道”不仅是宇宙的起源也是宇宙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

老子率先提出“道”生宇宙万物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论及“道”起源论的代表性论断。

宇宙起源于“气”的思想经由战国时期的稷下道家的《管子》而表现出来,到汉代用元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已经成为当时宇宙生成论的主流。

《管子》:“凡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王充亦宣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淮南子》则于卷三《天文训》阐述了其宇宙生成思想,《淮南子·天文训》:“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先天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专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个无形无象,迷茫混沌的世界,这种状态叫“太昭”,道便存在于空虚辽阔的“虚霩”之中。

由于道的运动,虚霩发展为宇宙万物。

《淮南子》这种宇宙发生模式,基本上继承先秦道家“道→气→物”的模式,但也有所发展,即在道气之间加进了“虚霩”、“宇宙”两个变化阶段。

道教继承了汉代黄老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

2道教史上,谈到以气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思想时,大家说得较多的是《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将《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道→虚霩→宇宙→气→天地”简化为了“道→气→天地→万物”。

不过,在这一简化中又将“道”和“气”互释互训,从而极大地凸现了其以“气”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思想。

实际上,有名而无形的“气”是不能和无名也无形的“道”等同看待的,“气”是“道”的显化,是“近道之物”。

因此,河上公的气论思想处于道家和道教的连接点上。此后,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的思想互相杂糅,难以分辨。

有时甚至“道”、“气”两词互释互换。

从道教史来看,道教的思想家常常徘徊在道论与气论之间。

不过,总的说来,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充满了科学和理性的精神。

道家的宇宙的道起源论和元气起源论的思想都为后来的道教所继承,不过出于其宗教神学思想的需要,道教不断地对道家的原来的宇宙的道起源论的思想加以改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